道德建设

一腔仁心守杏林——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陈怀炯

2023-05-26 14:05:00 来源:精神文明报

分享到手机

    5月15日上午7点,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诊疗室的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奔着陈怀炯而来。79岁的陈怀炯身穿白大褂,正神情专注地为患者剪纱布、敷药、取药……

  陈怀炯行医六十余载,诊治病患数不胜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先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以大医精诚为追求

  上午8点30分,陈怀炯的60个专家号已挂满。不到15平方米的骨伤科诊疗室里已经坐满了患者。

  上午9点,一个坐轮椅的中年男子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陈怀炯所在的诊室,神情十分凝重。前一天他骑马不慎摔成重度骨折,在家乡的医院简单处理后,便风尘仆仆地赶来想请陈怀炯再看看。

  “别着急,我来帮你看看。”得知患者的基本情况后,陈怀炯一边和他拉家常,一边接骨治疗,很快就给患者接好了骨头。

  陈怀炯出生于中医骨科世家。在医馆、诊所里长大的他,自幼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后来,陈怀炯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陈氏骨科诊所的第三代传人,而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刚接手骨科诊所的那几年,陈怀炯在看诊之余,将钻研学习中医理论和骨伤科传统医疗技术放在首位,不断总结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伤科疾病技术。他还整日苦练手上功夫,有时候累得连吃饭时双手端碗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

  陈怀炯认为,勤奋读书、刻苦实践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为此,从医多年来,他坚持订阅中医骨科相关的医学杂志。尽管每天的休息时间很少,但每晚下班后,他必定会挤出时间阅读医学书籍和医学杂志。

  “在行医救人的几十年里,父亲没有故步自封,还不断吸取现代医学新知识,将其与祖传秘方相结合,研制了陈氏膏药、丸药等系列药剂。”陈怀炯的儿子陈若雷说。

  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20世纪70年代,陈怀炯无偿将陈氏骨科诊所捐给政府。政府在陈氏骨科诊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天全县中医医院。

  在陈怀炯看来,医院的建立是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中医药的发展成果。他还和以前一样,每天早上6点就到医院上班,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下班,几十年如一日。“那时候,‘大先生’每天差不多看一百多个病人。有时候吃饭吃到一半,有病人喊,他就立马撂下筷子去看病。他总是说,好多病人都是外地的,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等太久。”天全县中医医院副院长高凯章向记者说道。

  随着陈怀炯名气越来越大,除了本县找来的患者,周边的雅安市石棉县,四川省内的甘孜州、阿坝州、内江等几个地区,甚至是西藏的患者,都不辞辛劳地前来求医。陈怀炯的诊室里,患者总是络绎不绝。一次,一位患有骨疾多年的老人,从内江出发,徒步20余天来到天全县找陈怀炯看病。在得知患者家庭困难后,陈怀炯不仅为患者免去了治疗费用,还自掏腰包为他购买了返程车票。

  陈怀炯看病时,总是笑眯眯的,复杂的病理他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确保患者听得懂。多年来,陈怀炯一直坚持自己的门诊挂号费只收5角钱,直到医院运营成本增加后,才勉强提高到1元钱。“大多数骨伤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长,来找我看病的很多患者都是自费就诊,只要医院能正常运转,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减轻经济负担。”陈怀炯说。

  以仁心仁术为准则

  2005年,陈怀炯退休了。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选择继续留在工作岗位。因年事已高,在家人的反复劝阻下,陈怀炯将每日工作时间改为早上6点到下午1点。

  “父亲上午坐班,下午也不闲着。”陈若雷告诉记者,坐诊回来后,陈怀炯则会专注于整理中医骨伤治疗心得。

  2006年,陈怀炯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按照相关规定,陈怀炯的门诊挂号费需提升至60元到70元之间。但当医院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向陈怀炯提起这件事情时,陈怀炯摆手拒绝,他说:“要当为患者解除痛楚的医生,不能只想着去谋利。”

  作为医者,陈怀炯常怀一颗仁厚之心,尽可能地在治疗时让患者痛苦小、恢复快、花费少。除此之外,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还是医院有名的“热心人”,无数次帮助那些因经济困难、付不起医药费的患者垫付费用。

  在陈怀炯的影响下,他的二女儿陈若雨、小儿子陈若雷也成为了中医。“除了谈论病例,父亲平时常常提醒我们:医者要有仁心、行仁术,要对患者负责。”陈若雷说,父亲希望子女们讲奉献,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医术传承上,除了自己的子女,陈怀炯带过的学生有很多。他往往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许多学生出师后,在中医学领域均有建树。 

  时间很快到了下午1点。陈怀炯在诊断完最后一名患者后,才坐下来喝了一口水。他说:“只要我这身子骨还硬朗,我就会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记者 李林晅)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