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

第七届四川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范钦刚

2021-05-01 21:5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范钦刚

  人物简介:

  范钦刚,男,1972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宜宾市筠连县业余体校校长、原筠连县蒿坝镇中心校教师。执教29载,他在筠连最偏远的学校书写了一段大山深处的女篮传奇,让乡村女娃走出大山,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详细事迹:

  范钦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9月生,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业余体校校长、原筠连县蒿坝镇中心校女子篮球队教练。

  开玩笑时我们常说“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但在筠连县蒿坝镇中心校,这句玩笑话却成了现实,很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孩子都会真诚的点头,“是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不足一米七零的个头,一副经典款的茶色眼镜,洪亮而略带一丝沙哑的声音……从外表上看,范钦刚怎么也难和女子篮球联系起来。

  然而,这位教龄长达29年的乡村教师,却在筠连县最偏远的蒿坝镇中心校,书写了一段大山深处的女篮传奇。当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他依旧选择扎根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从一名语文教师“白手起家”,刻苦专研篮球技术,带领蒿坝镇中心校史上第一支女子篮球队,一路披荆斩棘,在10余年间斩获了11次宜宾市中小学运动会女篮冠军,3次县级中小学运动会女篮第一名,成为了“威震川南”的队伍,让一个个乡村女娃通过篮球开启了通往山外的路,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乡村语文教师的“篮球梦”

  “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是蒿坝镇中心校女子篮球队训练的时间,风雨无阻。”谈到篮球,年过五旬的范钦刚兴致勃勃,从姚明到巴特尔,从CBA到NBA,言谈里透露出对篮球的热爱。

  1992年,中师毕业的范钦刚被分配到筠连县蒿坝镇中心校,“鸡鸣两省,环境闭塞”,这是范钦刚初到蒿坝镇的第一印象。作为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师范生,学校让范钦刚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春去东来,范钦刚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因为他把生活融入了课堂,把轻松与愉快带进了课堂。

  在蒿坝镇中心校从事了13年语文教学工作之后,范钦刚开始思考如何增加乡村学生学习的乐趣,多给孩子们一些走出大山的勇气和机会。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热爱的篮球运动,便萌生了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的想法。

  2005年,范钦刚组建了蒿坝镇中心校第一支女子篮球队。一名语文教师进行篮球教学工作,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他把央视的整套篮球教学视频刻成光盘,让学生学习,当时训练的场地还是在学校的保管室。据他回忆,第一支篮球队坚持下来的队员只有13名。

  在女篮队员的选拔上,范钦刚从来都不设门槛,没有年龄身高的限制,只要喜欢篮球,就可以参加女子篮球队。“我们并不是专业的体育运动队,而是把篮球当成教育的一部分,成长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乡村学生也能享受教育带来的成长快乐”。

  虽然是业余的球队,但女子篮球队的常规训练却“毫不含糊”。范钦刚借鉴了专业篮球队训练的方法,同时,还时不时把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游戏、互动带到训练中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我们与其他训练最大的不同是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教育带来的快乐,虽然有时候训练看起来不正规,训练计划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女篮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情况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每年篮球队还开展了暑期训练,队员们早上7点起床,吃完早饭后,上午从9点到10点半进行训练,午饭、午休自由活动之后,下午4点到7点又开始训练,晚上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看电视。每隔10天,学校就会安排住校的孩子回趟家,很多队员归队时间未到就回到了学校,“看她们训练的眼神就知道,是真的喜欢篮球,很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范钦刚说。

  “女子篮球队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蒿坝镇中心校就读的学生,都来自蒿坝镇本地,大多数同学在初中之前都没有出过筠连县。“我们第一次去宜宾参加比赛,好多女生都吐了,因为她们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车,也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范钦刚说,“女子篮球队给了山区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她们能够走出去,看见外面的世界。”

  张付玉是2005年加入的首届女篮队员,但是,在次年的中考中她失利了。面对无书可读的境地,她准备按照家里的安排,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此时,范钦刚来到了她家里,他不愿放弃这个队里的“高中锋”,就与张付玉的家长沟通,让她继续复读。“我告诉她父母,少打一年工不过少赚几万块钱,但是多读一年书可能会改变孩子的命运。”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范钦刚最终说服了张家人。

  2007年,蒿坝镇中心校女子篮球队第一次参加了宜宾市中小学运动会,经过激烈地拼杀,山里娃勇夺冠军。整个筠连县都沸腾了,女篮队员们一夜之间成了全县师生心中的英雄。为了保住这些好苗子,县教育局经研究决定,将篮球队主力作为体育特长生特招入筠连县中学。范钦刚向张付玉承诺的“改变”就此成了现实。

  后来,张付玉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在筠连县维新初级中学做了一名体育老师。“蒿坝女子篮球队改变了我的命运,当初如果没有加入球队,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干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张付玉说,“对于农村来说,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要是没有篮球这个特长,估计只能看着大学的校门叹气。”

  谈到篮球对山区孩子的影响,张付玉感触颇深:“篮球队对孩子们来说肯定是有影响的,小则影响她们的生活习惯,大则像我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认为,如果没有范老师,没有篮球队,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我感恩范老师对我的栽培,所以,我也在努力训练一支自己的球队,争取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由于乡村孩子受条件所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通过文化成绩考上重点高中的机会有限,但是,通过篮球,蒿坝镇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享受重点高中的教育资源,并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篮球训练已经成了蒿坝镇中心校工作的一部分。蒿坝镇中心校本部有300多名女生,女子篮球队有31人,平均每10人就有一名篮球队员。她们将继续参加宜宾市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去创造属于她们的人生。

  “小学校带动了大社会”

  从海拔400多米的筠连县城出发,在崎岖的山路上逶迤南行约两个小时,山势陡然升高,蒿坝镇就坐落在这个山清水秀、平均海拔1100多米的山坡上。这里已是筠连县最偏远的乡镇,再翻一座山,就是云南省彝良县的地界。除了一条国道外,蒿坝镇几乎与世隔绝。

  地理上的偏远带来了文化上的闭塞和观念上的保守,范钦刚在刚刚创立“蒿坝女篮”时,对此深有体会,“娃娃们普遍喜欢篮球,但是许多家庭都不支持,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学体育让他们看不到出路。再加上让学生放学后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训练也有难度,所以,训练中途退出的学生不在少数。”

  然而,随着“蒿坝女篮”一步步走向辉煌,“小学校带动了大社会”。篮球,慢慢成了全镇的文化符号。

  “2007年,我们第一次参加宜宾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夺冠,回来的时候,蒿坝的父老乡亲敲锣打鼓来迎接我们,当时,大家都觉得我们给镇上争光了。”张付玉回忆说。从此,蒿坝镇居民观念发生了改变,大家开始关注篮球,喜欢体育,后来,蒿坝人通过募捐,建造了室内灯光球场,也成立了体育活动中心,整个蒿坝镇都因为篮球而改变,篮球已经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曾经条件有限的蒿坝镇中心校,多次对校区进行了扩建,篮球特色教育全方位覆盖。如今,一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建筑,就是一个标准化的风雨球场。

  因为女篮的成功,范钦刚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在筠连县乃至宜宾市都是当之无愧的“红人”。许多条件优越的学校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从教29年之间,他从未写过一份调动申请,依然坚守在蒿坝镇中心校,为山里的孩子贡献着自己火热的激情。“无论走红不走红,我都不想离开蒿坝中心校,这个平台已经融入了我太多的情感,我真的舍不得。我能在这里真正体会到教育的乐趣。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是一份事业,而不是工作。”

  2020年12月,范钦刚调任筠连县业余体校校长。范钦刚说:坚守蒿坝28年是为了山里孩子,现在调业余体校也是为了山里孩子,希望越来越多的山里孩子通过体育走出大山、飞出大山。

  因为通过篮球带领山里娃走出大山,范钦刚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编辑:陈晓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