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高校文明校园创建:西华师范大学 文明之风扑面来
2020-06-29 10:05: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

  四川文明网讯(吕焰平)近日,四川省文明校园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杨川林为毕业生赠送香樟叶书签的暖心故事被新华社、学习强国、川报观察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杨川林为毕业生赠送自制香樟叶书签。

  杨川林是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2016级班主任。毕业前夕,357名本科毕业生收到了他亲手制作的香樟叶书签。制作这些书签要经过拾捡、书写、晾晒、压存、塑封等环节,前前后后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希望学生们永远记住母校,像香樟树那样扎根一方,坚韧挺拔,枝繁叶茂,绿荫如盖。”谈到赠送学生香樟叶书签的初衷,杨川林如是说。

  大学的本质,在于精神,在于文化。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元君表示,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广大师生对建设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热切期盼。

  立德树人

  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

  为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郑银凤曾经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对“佛系青年”现象的讨论。一开始,大家踊跃发言,纷纷举出身边的趣事。一阵阵笑声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沉默了,原来这么多人曾经有过相同的感受和问题。郑银凤微笑着引导大家思考,如何走出迷茫,如何摆脱无力,如何在直面问题中强大自己。

  建设文明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西华师大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党委统一指导、党政齐抓共建、部门协调联动、院系细化实施、师生全员参与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格局。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形成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坚实发展筑牢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课一诵”教学活动。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元全说,西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理应走在全省前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战“疫”铸“魂”中的特殊作用,将抗疫之战融入课程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人生理想之中。

  “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于每门专业课程之中,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这对老师们的课堂质量,尤其是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项目责任人、公共外语学院教师王贵华说。

  开展课程思政,促进立德树人,首要的是学校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为了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的融合渗透。

  截至目前,学校共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34项。通过典型引领与示范带动,引导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符合课程特点的系统设计,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如今,让专业课堂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育人元素与专业课堂相衔接,课堂正变得越来越精彩。

  以德为先

  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建设文明校园,教师队伍是关键。

  西华师大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拓展育人体系广度的同时,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育人内涵、增强育人效果,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校较早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促进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多层面与学生建立联系,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在师德监督考核环节,学校把师德规范融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课题申报、导师遴选等环节,完善学生评教机制,严格实施“学术不端零容忍”“师德一票否决制”等规定,严抓师德师风。

表彰“师德标兵”。

  学校还持续开展“教学名师”“教学标兵”“教学新秀”“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弘扬师德魅力,形成师德建设价值导向;每年面向新进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自觉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意识;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廉洁从教、廉洁从政。

  每当新学期来临,学校全体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以身作则落实听课制度。他们与同学们坐在一起,认真听课,详细记录,并在课后与授课老师亲切交流。学校还定期举行“校领导接待日”活动,面对面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中国研究大熊猫第一人”胡锦矗当选四川省道德模范。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一个先进就是一盏灯。入围中宣部“全国最美奋斗者”候选人、四川省道德模范、被誉为“中国研究大熊猫第一人”的胡锦矗,今年已91岁高龄,仍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无论缺什么,都不能缺精神。”在胡锦矗看来,“人活着,要有一点精气神。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当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水到渠成。”

  在老一辈师长的感召下,年轻的后辈见贤思齐,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全国优秀教师”曹均学,被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24小时》《朝闻天下》等国家级媒体强势报道的高然,“全国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汪阳,“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熊梅、张姝、程绩,“四川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刘玉、李庆子,四川省首届“学校后勤孺子牛”称号获得者冯林等活跃在教书育人一线,潜心三尺讲台,书写育人故事,为万千学子筑梦引路。

  好教风带动好学风,勤奋好学在校园蔚然成风。在师大校园,每天清晨总能听到琅琅读书声,教室里、池塘边、大树下,全是读书的身影。

  “大学四年,西华师大学生的属性不知不觉烙印进我的血脉里。西华师大有一种好的风气,同学间不比谁吃得好穿得好,要比就比谁的学习好。”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生蒋怡闻,在本科毕业考研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又选择了西华师范大学。“置身于一个周围的人都非常优秀的环境里面,就自然会被一股力量推着成长。我很享受这里读书的氛围。”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

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标兵擂台赛”。

  成风化人

  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涵养文明的沃土

  西华师大还注重挖掘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充分利用川北行署旧址、张澜故居、罗瑞卿故居、朱德故居、邓小平故居等校内外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推进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强党史党建研究,探索并形成以朱德思想研究、胡耀邦主政川北研究、川陕苏区研究等为重点的党史党建研究方向,带动建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朱德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推出了《朱德研究文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组织编排展演革命文化题材的舞台剧和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作品,推出《陈铁军》《红岩 红颜》等系列红色史剧,《蜀绣》《川北民坊》《朱德的扁担》《丰碑》等舞蹈,引导师生成为红色革命精神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舞蹈《丰碑》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新生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活动阵地,在课本教材之外构建了学生成长空间,为他们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2018年,青马班学生万展豪当选四川省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生陈文君、体育学院周建仁荣获团中央组织评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生邓仕琴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最美女大学生”。

  “在信息庞杂、价值多元的时代,学生在网络上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资讯,这时候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辨别真伪、分清善恶,引领他们的思想。而辅导员正应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先行者,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他们对话,引导和陪伴他们成长。”西华师大文学院辅导员杨乐蓉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辅导员工作室“乐创空间”通过推文、直播等方式,积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乐创空间”拥有粉丝近万人,累计推文达 5万字,直播单期点击量达3万人次。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

  建设文明校园,活动阵地是抓手。“学校充分运用广播、校报、网站、微信等平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聚集在哪里,就把工作阵地建在哪里。”党委宣传部部长周勇介绍,用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讲好师大故事、传播师大声音,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成为立德树人新阵地。学校还持续组织开展“三好标兵擂台赛”“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选树活动,邀请学校89级校友、“最美奋斗者”和“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谢彬蓉等先进典型分享奋斗历程,激励青年学子向上向善。

  茫茫九脉潮平海阔,薪火相传何其壮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西华师大近年来办学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与学校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聚力构建多方协同的‘三全’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华师大党委书记王安平表示。

编辑:刘亚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