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图书馆与古籍修复机构携手 让古籍“活起来”
2021-04-15 09:18: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4月14日一早,广汉市图书馆副馆长余嘉就忙碌起来:一头,图书馆内一处用来展示线装古籍、书画名作等的陈列厅正加紧施工;另一头,与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携手打造的研学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推敲合作细节。

  说到四川的古籍修复,2008年在广汉注册成立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颇有名气。尽管中心主要业务已搬到成都,但该中心仍在广汉保留了办公场地和若干本地员工,不仅长期与广汉市图书馆开展合作,还将服务扩展到了省内外各地。

  图书馆与古籍修复机构携手,破损的古籍资源正在“活起来”。

  怎么修复?

  共有十多个环节,一册书需要15到20天

  广汉市图书馆二楼走廊尽头,便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古籍修复室。4月14日下午3点过,记者走进其中,第一感觉便是“亮”——这里窗户比普通房间大得多,还打开了所有的日光灯。

  在此工作的6位修复师均为“女将”,她们各自在工作台前忙碌。台上的原料和工具五花八门:修复纸、镇纸、木板、糨糊、毛笔、美工刀、喷壶……当然,还有大量至少“百岁高龄”、等待“重获新生”的古籍。

  潘艳已经在此工作了12年,她正在为一册《新甯县志》补洞:先用毛笔蘸取自制糨糊,将古籍破损处纸张浸湿,然后将修复纸覆于其上,用指头轻压后扯下,修复纸便与破损处合为一体,整个过程只用了数十秒。

  在古籍修复室中,修复师们通常独立操作整个修复流程,先将破损粘连的古籍一页页分开,然后配纸、染纸、补书页、托书页、喷水压平、捶平、剪齐、装订等,共十多个环节,每一项都需要小心细致。“一般来讲,修复一册书至少需要15到20天。如果加上压、捶等后续工序,要用几个月。”潘艳说。

  娴熟的技艺,离不开经年累月的苦练。潘艳说,即使悟性再好,掌握古籍修复流程也要几个月,而这只是修复师的“基本操作”。她拿出一张满是蛀洞的红色书页说:“修复这一部古籍,就还要会配色、染色,可以说学无止境。”

  现场,有3位古籍修复师戴上了口罩,以免吸入过多灰尘、杂质。其实除呼吸道外,不少修复师的眼睛、颈椎、腰椎等也有“职业病”。

  修好干啥?

  让古籍资源“活起来”,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选在广汉市图书馆办公,源于二者的长期合作。

  作为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广汉市图书馆长期对馆藏破损古籍进行保护性修复。十多年来,广汉市图书馆通过借助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社会修复力量和专业修复人员,已经完成365种、2562册破损古籍的修复保护。

  “在已修复古籍中,版本年代在明代的古籍有17种、124册,清乾隆以前的古籍有30种、165册。近期我们又从未修复古籍里清理出9种、35册,都是与已修复古籍成套但未予修复的古籍,准备进行优先修复。”余嘉说。

  去年,广汉市图书馆还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古籍普查著录,共计整理馆藏古籍(含民国图书)2532种、14769册。同时,对馆藏古籍进行了资源回溯,并制作了“身份证”,让朝代年份、版本、作者、类别等一目了然。目前,该馆还选择《汉州志》等优质古籍进行数字化,计划时机成熟后面向公众有条件开放。

  今年3月底,广汉市图书馆内一处特殊的陈列厅启动施工,将专门用于展示线装古籍、书画名作等。“让馆藏资源‘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下一步,余嘉打算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以古籍为主题的研学、研讨会、夏令营等活动,以“修复书”为抓手,让市民“了解书、爱护书”。(全媒体记者余如波文/图)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