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明网手机

以“国家”之名建公园——四川如何让长征故事焕发时代活力

2023-12-19 08:29:00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十二月十三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与会者重走一段“长征路”。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规划面积15.6万平方公里,规划省级重点项目34个、重点展示园11个、集中展示带3条

  ●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工项目(含子项目)452个,完成投资超370亿元

  ●要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扬红色传统,讲好长征故事,不仅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成示范工程,更要建成文化工程、民生工程

  在泸州市古蔺县永乐街道德付村一组,一段没有任何修葺的小路,为何每天都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打卡?

  答案与长征有关。这条连通四川与贵州的小路,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时走过的路。12月13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环节,与会者重走了这段“长征路”。

  自2019年启动以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已近5年时间。如何让长征故事伴随着建设成果焕发时代活力?四川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又将有哪些举措?记者进行了采访。

  进展如何?已在15.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工452个项目

  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转战10个市(州)、72个县(市、区),足迹遍于全川东南西北,行程约21000里。

  2019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启动建设。2022年,四川省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

  根据上述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规划面积15.6万平方公里,规划省级重点项目34个、重点展示园11个、集中展示带3条。

  现场推进会上,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工项目(含子项目)452个,完成投资超370亿元。

  “一大批项目建设已初现成效。”上述负责人介绍,泸州市太平—二郎四渡赤水长征历史步道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太平渡渡口提升、毛泽东入川第一桥保护利用等15个项目相继完工;甘孜州泸定桥核心展示区初具规模,丹霞小镇、石渠县十八军进藏集中展示园全面建成;阿坝州卓克基官寨、懋功会师重点展示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尤为重要!”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副处长李春槐认为,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载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的象征,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烈士纪念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一批红色文化传承标志性工程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是重要组成部分。

  困难何在?不仅是示范工程,还要建成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面积大、各地进度不一、资金统筹难度大。”谈及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会者打开了“话匣子”。

  以资金统筹为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资金统筹是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原则,多数建设资金需要地方自筹,资金统筹争取难度大,一个环节没做好就可能会严重影响建设进度。

  再以项目规划和包装为例,地方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对红军长征历史研究不深,在项目规划和包装时“偶有偏差”。

  但令人欣慰的是,与会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要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扬红色传统,讲好长征故事,不仅要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成示范工程,更要建成文化工程、民生工程。”

  面对困难,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和沿线市(州)也在积极谋划。

  如何宣传好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红色故事?省委党史研究室将持续推进《红军长征在四川大事记》《毛泽东长征在川大事记》等书籍的创作和出版。“深度研究将破解历史研究不深的问题,更有助于各地对项目规划的理解。”省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

  交通运输厅则按照“补齐基础短板、扩展服务功能、打造精品路段、推动融合发展”的总思路,编制印发《“重走长征路”四川省红色旅游交通运输专项规划》。

  省文物局通过优化长征主题展示体系,统筹安排4000余万元相关资金,实施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等16家长征主题场馆展陈提升;推动沙窝会议会址等革命文物对外开放,既解决了资金统筹难题,也探索出了红色旅游发展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路径。

  “四川还面临着建设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现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以“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定期督导,加力加劲、担当担责,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工作评估考核机制,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力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荣昌 文/图)

编辑:李尚维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