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找一份1988年的报纸。”日前,听说村里来了四川日报记者,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马拉所村党委书记王应碧赶来,一定要带记者去趟村史馆。
3个多月前,马拉所村一直废弃的蚕茧站经过翻修,变身为红砖墙、青瓦房的村史馆。在收集展品时,村民朱建荣送来父亲朱锡光的一个奖杯。这个鎏金奖杯略显陈旧,杯身印有“四川优秀乡镇企业家奖”字样。
“朱锡光是我们村里的老厂长。”王应碧说,改革开放后,四川一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其中朱锡光在1985年创立同德轧钢厂,1987年该厂总产值达206万元,仅用两年时间便赚回一个厂子。
1988年,朱锡光捧回“四川优秀乡镇企业家奖”奖杯。但多年过去,其获奖的具体情况,村里已没人说得清。朱建荣说,父亲去世前多次提到,这件事在《四川日报》上曾有报道。王应碧希望记者找的,就是这份37年前的报纸。
前几日,经过仔细翻找、精心装裱,这份报纸的复制品被送到马拉所村村史馆。泛黄的纸上,“历史”被展柜的射灯照得清晰可见:1988年2月12日,朱锡光作为攀枝花市代表,被评为“四川优秀乡镇企业家”。
“对我们来说,这个奖和这个厂有划时代意义。”王应碧说,轧钢厂得奖后,效益越来越好,村里由此有了第一条高压电线、第一部电缆电话。上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还去无锡等地学习企业发展经验,大大开阔了视野。
后来,因效益下滑等因素,同德轧钢厂最终被关停。“厂子虽然倒下了,但创新的精神却在大家伙心里扎下了根。”原同德轧钢厂副厂长毛友志说,此后不少职工自谋出路,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周边工业园开办新厂,有的回村干起特色农业。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村民回到村里,秉承老轧钢厂的创新精神,在产业发展上“轧出”新路。2015年,马拉所村综合产值超1亿元,被评为攀枝花市首批党建示范亿元村。目前,该村种植芒果4000多亩,以莲藕、豌豆为代表的蔬菜种植远近闻名。“近几年,村里又引进台湾青花梨,并以此打造集水果采摘、帐篷露营、研学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王应碧说。
前几天,王应碧更新朋友圈,视频是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喷洒农药。无人机飞手是村里的“00后”付茂明,他买了两台农用无人机返乡创业。付茂明介绍,马拉所村多坡地,以前人工打农药一亩地要1个小时,无人机只要3分钟,山里运芒果、蔬菜也从村民肩扛背驮改用无人机运输。“根本忙不过来,每天都有业务,一天收入有1000多元,比在外打工挣得多。”
稍有空闲,付茂明带着儿子来到村史馆。看着铧口等农具被送上展区,付茂明有些感慨:“也许有一天,我的无人机也会进入村史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剑 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