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前夕,天安门广场装饰一新,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显巍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全球瞩目、万众期盼。
在关键时间节点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
1931-1945。人类经历了一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的大决战。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45-2025。世界历史曲折向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铭记艰苦卓绝的奋战,迈上昂扬奋进的新征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
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一座绿树掩映的小院闹中取静,门口灰砖上镌刻中英文小字: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上世纪三十年代,供职于西门子公司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和家人住在这里。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期间,拉贝在这座小院收留600多名中国难民,他还和国际友人设立国际安全区,保护20多万中国平民。拉贝写下几十万字的日记、保存80多张现场照片,记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的日记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10年前的秋天,我代表去世的祖父,接受了习近平主席授予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对我和家人而言是非常特殊的荣誉。”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告诉记者。
2015年9月,中国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基于对历史的惨痛感知,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到和平,富有历史关怀和时代责任感。”托马斯·拉贝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过去,这段过去必须被铭记。唯有如此,才能思考如何更好维护和平。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毛泽东同志指出。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中国等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超过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投降日军的总和。
战争结束8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铭记历史。
今年5月,俄罗斯举行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
“人类应永远铭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悲剧及其原因和教训,尽一切努力阻止类似悲剧重演……”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
当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早已成为世界主流之时,仍有一些人在抹杀歪曲历史,妄图破坏战后的国际规则和秩序。
从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要求我们挽紧和平的臂膀,壮大和平的力量。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公理一边、正义一边。
“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近代以后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今天的中国铭记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训,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
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与世界携手前进。
抗战期间,中国沿海地区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日军妄图切断中国大陆同国际社会的交通线,把中国变成一座孤岛。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1937年底开始,20余万云南各族群众用9个月建成滇缅公路(中国段),横跨云岭、穿越怒江,连接昆明和边境小镇畹町。这条近千公里的“抗战生命线”,打通了中国对外作战和接受国际援助的通道。
从1938年建成到抗战胜利,这条简易公路承担了大量抗战物资的运输,数十万吨汽油、枪支、药品、机械等物资通过这条路运入内地。
这条曾支撑民族存亡的生命通道,80多年后的今天已是现代化国际通道——
超过90%的简易路已升级为国道、高速公路,开车从昆明到畹町大约需要8小时。正在修建的大瑞铁路与曾经的滇缅公路交叠,连同已有的多条动脉一起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连通中国与南亚、东南亚。
“今天还有几段滇缅公路保持着1938年修建的碎石路面,时刻提醒人们,这是靠20万人的双手‘抠’出来的奇迹,承载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载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符号。”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处长邓启贵说。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
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2年来,这一倡议吸引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共建,搭建起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帮助数千万人摆脱贫困。
面对全球发展鸿沟加剧的严重挑战,中国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3年多来,全球发展倡议已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1100多个项目惠及多国民众。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以极端种族主义和野蛮侵略行径,公然挑战人类文明的底线,将世界拖入空前浩劫。
尽管自身抗战极其艰难,中国仍派出十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战略上极大支援了在东南亚的盟军,提振了同盟国士气。
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在内的26个国家代表相聚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战场之上,将士同袍浴血;危局之中,民众跨国相援。
2000余名苏联飞行员志愿来华支援,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阻击日寇;美军冒险开辟了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直达云南昆明的“驼峰航线”,运送宝贵战略物资;纳粹在欧洲杀戮犹太人时,上海敞开怀抱,收容2万多名犹太人……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协作,更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人类文明的体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馨蕾说,正是这种超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最终将人类文明从法西斯与军国主义的铁蹄下夺回。
“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联合国宪章》序言这样写道。194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率先在宪章上签署。
1945年的伟大胜利,不仅标志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标志人类以文明方式构建国际关系规则的巨大进步。
80年后的今天,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频仍。
习近平主席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2023年,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中国搭建文明互鉴的舞台,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等活动;单方面免签“朋友圈”增至47国,展示极大善意,以“China Travel”促民心相通……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坚守责任与担当的中国立场。
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面向未来的承诺。
历史启示我们,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永续发展与持久和平不懈奋斗。
新华社记者 熊争艳 成欣 朱超 曹嘉玥
(据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