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明网手机

弘扬伟大精神 推进复兴伟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启示之六

2025-09-01 08:23:00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
  1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一个个刻进历史丰碑的名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灯塔,是托举国家前行的巍巍脊梁。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出怎样的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峥嵘岁月走来,这座精神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
  8月27日,黑龙江省档案馆最新披露的一卷档案,确认了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牺牲的确切时间地点。
  毛瑟手枪、柯尔特手枪、笔记本和表……就义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将人们的思绪带至85年前:弹尽粮绝时刻,这位铁血将军与敌人顽强战斗至最后一息;殉国的身躯被剖开,胃中那团无法消解的草絮,比任何呐喊更加灼烫。
  不屈的抗争,凝结着一个民族面对侵略奋起反抗的顽强意志,蕴藏着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
  这是家国血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秋日北京,当阳光洒在邓玉芬雕塑上,人们仍能感受这位英雄母亲永恒的守望。
  抗战爆发后,邓玉芬先后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为抗战献出了生命。
  这是浴血丰碑,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抗日英雄吉鸿昌英勇就义前,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这首诗。
  这是烽火战歌,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943年3月,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战士奋勇阻击!用刺刀、用枪托、用铁锹甚至用牙齿,战斗从拂晓打到黄昏,打到生命最后一刻。
  山河为证,薪火长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
  不足80平方厘米的墙壁上,密布着94个弹孔——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一张老照片诉说着战役的壮烈。
  战士们身绑手榴弹冲入敌阵,在巷战肉搏中绝地反击,浴血奋战中,以“血肉长城”击溃“钢铁洪流”,精神的力量昭然可见。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
  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将正式启动。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迈出新步伐,凸显“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的重要意义。
  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非凡勇气——
  当今世界,“战场”一直有,“战役”始终在。面对风雨挑战,依然需要那份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
  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争取更多话语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敢战深水区、能闯无人区;在科技创新的战场上,要用勇气和智慧冲破“卡脖子”……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向最难之处攻坚。
  从战火中走来,历史深刻昭示:生存发展的确定性,从不源于外部环境,而依赖于内核的稳定。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坚实底气,也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铭记。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白洋淀畔,雁翎大街穿过城市,“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曾经,雁翎队在这里书写水上抗战传奇。从革命老区到雄安新区,薪火相传,热土新生。
  开启新程,宏伟蓝图已然绘就:“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催人奋进。
  新征程上,我们赓续伟大精神,奋进步伐更加铿锵。
  山西阳泉,狮脑山顶。细雨拂去百团大战革命烈士名录墙上的尘埃。
  陈五、周三、王毛孩、常小道孩……这也许并非是他们真实的名字,但他们的英魂被历史铭记。
  “滚烫的记忆永远铭刻,激励着我们前进。”留言簿上,一名参观者这样写道。
  新征程上,我们实干笃行,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中央为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
  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阶段性部署渐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砥砺而行。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我们必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所愿!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周圆 唐诗凝
  (据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编辑:陈晓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