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巴蜀——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沃土宜宾的刚与柔
2025-09-19 14:5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宜宾,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城,藏着一刚一柔两座“丰碑”。他们随着历史的长河,将伟大抗战精神传承至今。
学生代表在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进行“开学第一课”活动 罗顺 摄
晨曦微露,宜宾翠屏山下的赵一曼纪念馆庄严肃穆。汉白玉雕像前,那位身披大衣、目光坚毅的巾帼英雄静静矗立,仿佛正凝视着这片她曾誓死守护的土地。不远处,长江奔流不息,一如八十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一个民族不屈地呐喊。
“未惜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1936年写下的诗句,至今仍激荡人心。她本是宜宾一户书香门第的“李家大小姐”,却为理想撕碎旧时代枷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她受党组织派遣,告别家乡和年幼的儿子,化名“赵一曼”,奔赴东北抗日最前线。她领导工人运动,组建农民游击队,指挥游击战,以灵活战术多次切断日军补给线,让日寇闻风丧胆。
1935年,为掩护部队突围,她身负重伤被俘。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电刑等37种酷刑,她血肉模糊却始终未透露半点党的机密。
“赵一曼在临死前的遗书中写道:‘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相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一字一句读出了这封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的绝笔信,饱含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
同一时期,在宜宾的李庄古镇,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抗战征程。
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罗顺 摄
1940年,烽火连天,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当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无处栖身时,这个仅三千人的江边小镇,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敞开胸怀接纳了上万名学者师生。
爱国乡绅罗南陔联合名流践行“要钱给钱,要地给地”的誓言,居民们腾让东岳庙、张家祠等庙宇祠堂,变作教室与研究基地。梁思成、林徽因在摇摇欲坠的农舍里绘制《中国建筑史》;董作宾于昏暗油灯下考证甲骨文,完成《殷历谱》;童第周在简陋显微镜前坚持胚胎学研究……日军炸弹能摧毁屋舍,却炸不跨文化的根脉。学者们响应党的号召,在轰炸间隙坚守研究,民众以祠堂庙宇供养学术。川康特委党员学者潜入其中,建立秘密交通线,将手稿送抵重庆南方局,编入《新华日报》副刊激励军民,让学术成为抗日武器。“书桌即堡垒”,文脉星火在守护中不灭。
游客参观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罗顺 摄
李庄守护的不仅是学术的火种,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未来希望。今天的李庄,建立了抗战文化陈列馆,同济大学旧址修葺如故。游客触摸历史印记,学生研学感悟精神,当地老人仍娓娓道来“同济教授吃糍粑”的故事。AI技术让古籍“开口”,战火淬炼的文化坚守,正滋养着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深厚力量。
赵一曼的壮烈牺牲与李庄的默默守护,既是烽火中的视死如归,也是书桌前的矢志不渝;既是宁死不屈的钢铁意志,也是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两者看似一刚一柔,实则都彰显了巴蜀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担当:无论手持钢枪还是笔墨,皆可为剑;无论奋战沙场还是坚守书桌,皆是战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文/郭剑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