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成都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成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核心定位。
通常来看,一座城市要在对外交往中发挥核心作用,取决于连接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三种力量,共同构筑了城市对外交往功能的基本面。
连接力:让“枢纽地位”持续升位
连接力,也可理解为枢纽能力。没有枢纽能力,对外交往就是无稽之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专家库专家杨飞扬说:“开放发展离不开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内畅外联的枢纽连接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枢纽能力,与区位密切相关。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认为,成都居于长江经济带和南、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位置,既是中国与欧亚连接的地理中心,也是中国西部内陆城市的地理中心。
在海运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期,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不占优势。但随着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机会逐渐给到内陆城市。航空和铁路的兴起,改变了内陆城市被边缘化格局,能将地理上的“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中的“中心枢纽”,从而获得在产业升级、人才聚集、旅游爆发、商贸繁荣等方面的全方位红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都在对外交往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其在航空网和铁路网上的努力分不开。航空方面,成都成为我国内地第三个双国际机场城市,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居中西部首位,年货邮吞吐量去年突破100万吨,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后,我国内地第五个迈入“百万吨级航空俱乐部”城市;铁路方面,成都已形成“1环12射”铁路网,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里程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形成至重庆1小时,至西安、贵阳3小时,至北京、广州7小时高铁交通圈。同时,成都国际班列境外辐射城市增至126个。
枢纽之争从来激烈。上半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班客运量同比增长71%,货运量同比增长124.8%;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投入使用,年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8000万人次……
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成都清醒地认识到在通道效率与结构上存在短板:多式联运不畅,推高了物流成本;物流与产业协同不足,缺乏更多龙头企业和更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制约了枢纽经济效能的充分释放。成都市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针对这些问题,成都已在积极布局,比如建设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二期建设,深化“两场一体”运营,织密国际航线;建设国家综合铁路枢纽,稳定开行跨境公路货运班线,推动“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三网融合,切实为物流降本增效。
今年4月,成都一次性发布14条国际客货运航线,数量为近5年来最多。成都市口岸物流办民航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航线的加密或开通,将持续扩大成都对欧洲、非洲、亚洲区域辐射能力。
陆路通道建设同步推进。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加快推动成渝中线高铁等大通道建设,构建畅达国内主要城市群的“137”高铁交通圈。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正高质量打造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集结中心,力争今年开行国际班列5500列以上,实现降本增效5%以上。
吸引力:打造汇聚全球要素的强磁场
对外交往中心的吸引力体现在,枢纽打通后,引来了哪些国际资源?
最为关注的是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世界500强企业。截至目前,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显示出国际资本对成都的强烈信心。
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空中客车在蓉设立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空中客车(成都)公司总经理布莱恩·阿格纽表示,成都的双国际机场,是空客在此布局的关键。通过成都基地,空客可服务西南、华南市场,与北京形成南北联动,提升服务效率。未来,空客将发挥链主作用,致力于打造飞机后端资产处置的“成都方案”,助力全球市场发展。
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香港玉湖集团总裁、玉湖冷链董事长郭立民说,“成都国际核心物流枢纽功能的凸显,为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开辟进出口双向国际贸易通道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些重要的国际资源,直接影响着成都的经济表现。2024年,成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8390亿元、同比增长12.1%,进出口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
《意见》明确,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加快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
各个城市都在盯着国际资源,成都如何胜出?太多的经验证明,除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外,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也十分重要。不久前,成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70条,在国际化服务上布局一系列实招:强化国际空港、陆港枢纽功能,优化提升“7×24小时”通关便利性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服务;优化外商投资登记流程,推动实现全程网办,依托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等提升诉求办结效率,大力推广便捷高效的跨境税费电子缴退库服务等。
此外,外籍人才安居乐业的环境也在优化中,包括提供永久居留申请“一对一”专员服务,实施“家在成都”系列工程,持续完善国际化的支付、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环境等。成都,正全方位塑造“近悦远来”的国际一流营商生态。今年1月至4月,成都实际到位外资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8.89%,规模稳居中西部首位。在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印尼印瑞集团宣布将持续增资成都。川企金尚环保在德国拿下3亿元订单,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
影响力:共结友城持续举办高能级活动
领事机构数量是衡量城市国际政治地位的重要标尺。2014年,成都以12家领馆数量在西部略占优势。随后十年,虽然面对复杂国际环境,成都仍逆势而上,陆续迎来土耳其、巴西等多国领事机构落户,领馆数量增至23家,形成辐射西部的领事服务网络。
国际友城方面,成都已有244个国际友城。在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友好合作倡议》。倡议重点聚焦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文交流、友城合作5个方面,描绘了成都与全球友城同心聚力、深化友谊,开创合作共赢新篇章的美好图景。
举办国际性会议、展会、赛事、文化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成都成功举办了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国际化会议,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等国际顶级赛事,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科幻大会等重要国际展会及文化交流活动。这些盛会,有效促进了成都与国际社会的链接。在《2024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台北、香港、北京、上海、成都跻身中国城市前五位。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支持的国际会议研究及培训中心(CIMERT)相关负责人说:“这显示出这些城市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专业服务、国际化程度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意见》明确,支持成都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拓展国际友城交往。成都将推进国际友城提升计划,与国外区域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点城市结好,积极推进支持各区(市)县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完善友城网络布局,强化国际友城市长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记者 雷倢 蒋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