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成长时评] 阅读变“外包”,难以收获真学问

2021-08-18 10:3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跟一个写作的朋友聊天,朋友表示,针对语文考试越来越灵活、引入许多课外阅读书目,以及专家提倡学生应“整本书阅读”的情况,课外培训班有一套针对性方案:学生没时间看书,就把可能考到的文学常识归纳出来让大家背,人物性格特点、书中冷僻知识悉数囊括……本来需要学生花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总结的东西,在培训班主导下,通过雇佣劳动,直接获得成品。此为阅读“外包”。这样做,于得高分有益,于获得知识无益。(8月17日《中国青年报》)

  阅读需要下一番功夫,应当经历把一本书“由厚读到薄”的过程。而像上述所说的那样搞阅读“外包”,即便快捷获得了知识,但最终还是伤害了阅读,也伤害孩子们的成长。

  认真阅读好书,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首先是思想的启迪。思想是文章以及书籍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先导。一本好书,蕴含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与立论观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或者观点论述的展开,必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思想观点的启蒙和启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家庭与社会都应引导孩子们读好书,受到有益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情感的激励。任何一本书,都会贯穿着写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情感在书籍中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同身受,或许能引起共鸣,或喜或忧,或惆怅百结,或欢欣鼓舞……经此情感荡涤,读者情感受到激励、得以升华、不断丰富。引导孩子们读好书,就是要让他们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再次是获得审美的愉悦。一本好书,包含多方面的审美因素。比如思想的鲜活、新颖与独立,情感的起伏与温暖,故事情节的波澜壮阔与曲折动人,艺术表达的创新与多样,语言风格的深邃冷峻或者俏皮幽默等。这些无不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满足与愉悦感。

  当阅读变为“外包”,其实是让学生直接省略阅读这一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是追求获得干瘪的知识要点。这样急功近利地投机取巧、拔苗助长,必将贻害无穷。

  一方面伤害阅读。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必需。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阅读积累,就不会有相应知识、情感与思想的涵养,不会有文化的潜移默化,不会有“社会人”或者“文明人”的出现。另一方面,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得到思想情感鞭策激励的有效手段,也是必由之路。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青春成长,甚至影响一生。一个人在年青时所读的优秀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万岁》《平凡的世界》等,不仅在当时给读者带来奋进的希望,而且会让读者获得一生的励志力量。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读书的大好时光,千万不能辜负时光,敷衍读书;否则,缺少必要的阅读,或会成为一生难以弥补的缺憾。

  当阅读变为“外包”,学生未经深入阅读,却轻而易举获得“知识成品”,这种知识得来容易,失去更快。比如说文学常识,机械识记,枯燥乏味,考试前突击背诵,考试后会很快忘记。要是学生通过阅读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特别是文学作品,从中梳理出知识点,则记忆要稳固得多。打个比方说,一本书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挺拔遒劲的树干,也有丰满婆娑的枝叶。省去阅读,直奔知识点,就像只看到孤零零的树干,而没有触摸到风景无限的青枝绿叶。

  不仅如此,考试考察阅读知识,意在考察学生阅读经历与阅读水平,知识点只是检测的媒介,究其实质,还是藉此督促学生要有阅读积累,要在阅读中建构多方面的收获。只不过,阅读获得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尤其是他们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往往难以借助一道阅读题或是一篇作文体现出来。考试多半只能考察知识点,这或许是考试的缺陷。

  阅读变为“外包”,忽略丰沛的阅读,只抽取应考的知识点,无疑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采取某些变通方式快速掌握知识可以,但绝不能因此而荒废必要的阅读。教学开列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还是要全面涉猎,一些重要书籍更要整本阅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求得行稳致远的真学问。(涂启智)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