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成长时评] 家访非秀场,加“滤镜”不可取

2021-08-24 11:2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暑假接近尾声,假期里老师家访是一桩“大事”。连日来,围绕“家访”这件事,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些老师坦言,要了解学生,上门家访无疑是一个“最佳观测点”,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及家庭情况,从而透过所见所感的“不一样”,为每个孩子找准“教育的起点”。而当老师们敲开一扇扇门,发现情况与设想的不太一样。(据8月23日《文汇报》)

  老师们说,有的学生,家访的地址与入学时登记的常住地址不一样;有的家长得知老师要来家访,随即把孩子的写字台、书架、钢琴统统搬进新房,满怀期待地等着班主任“来新家坐坐”……然而老师们认为,其实相比“滤镜”下的优渥家庭环境,他们更想看到的是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哪怕小区老旧些、家里不宽敞、陈设简单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是家校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所见所闻,应该是家庭真实生活的呈现,因为只有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家庭结构构成、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收入情况、父母的工作事业状况,才能在教育中因材施教,为学生找准一个“教育的起点”。

  在教育日益受到广大家庭重视的当下,面对教师的家访,很多家长都希望让教师看到自己家最美的一面,这样的心思很好理解,既有对孩子成长抱有丝丝缕缕的焦虑,也有部分虚荣之心在左右。就像新闻中所讲述的,尽管教师将上门家访作为“最佳观测点”,但在家访过程中,发现的情况与教师心中的设想大不相同。诸如,家访地方和入学登记的不同,家长面对教师的登门刻意营造环境,过多让孩子展现自己最“亮”的地方等。

  教师在学校看到的学生,是群体中横向的他们;家长在家看到的,是从小到大纵向的他们,只有横向、纵向相结合,才能更为立体地看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家访是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而家访过程中应该呈现的是最真实的、最全面的状况,而不是所谓的“最美”,更不能是加了“滤镜”后的情形。很明显,虽然一些家长煞费苦心、下尽了功夫,但如此折腾,恰是偏离了教师家访的初衷和目的,很容易给教师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提供一份虚假的信息,给教师在教育方法上进行错误的引导,最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家访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通过家访这条纽带,能让师生感情更融洽和谐,可以产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统一的效果。每一个家庭情况都存在差异,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自然也存在差异,在理解许多父母的“良苦用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领悟到,家访非秀场,加“滤镜”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相比“滤镜”下的孩子优渥家庭环境,教师更想看到的是学生的真实、家庭生活的真实。

  孩子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作用。而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更离不开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心对心的亲密交流,其间,不仅需要教师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更需要家长能够坦诚相见,只有如此,教师和家长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在科学的教育路径上让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