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教育时评] 农村教育应该“为生活而教”

2021-12-06 10:4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农村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的“应试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农村教育需走向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实质性变革的创新模式——“为生活而教”。这是11月28日发布的《乡村教育新观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对乡村教育提出的期待。(据12月3日《工人日报》)

  2019年高考结束后,在一场以“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为题的教育行业线上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晓华就为乡村教育总结出四大特点: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导致农村教育边缘化;师资流失,学生辍学,师生资源稀缺化;无视农村教育特殊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加剧学生阶层固定化;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实践和技能,教育与生活割裂等。

  有识之士认为,即便我们取得了农村全面脱贫的胜利,乡村教育的上述四大特点依然存在。在我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农村教育该何去何从,自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乡村教育新观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指出的,农村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的“应试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农村教育需走向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实质性变革的创新模式——“为生活而教”,将学校的教育目标从“达到一定标准测试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毫无疑问,这样的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有鲜明的导向价值。

  “为生活而教”绝非虚妄之言。众所周知,“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脱离社会生活,规避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也是无魂的教育。不可否认,尽管我们在教育发展上通过加大投入、网络教学等方式,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距离公众的预期还有不小的距离。

  重塑农村教育理念,重构农村教育理想,对农村教育和学校建立新的认知和定位,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用“达标+成长”的评价取代单纯的学业达标评价,并在规范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报告》提出的建议应该给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程。应该明确,让农村教育实现“为生活而教”,并不是完全将升学教育置之度外,毕竟现代社会仍然需要“鲤鱼跳龙门”的励志榜样。而是在“为生活而教”理念的引导下注重差异性,关注更多农村青少年的未来,这就需要在完成国家课程“规定动作”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大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的含量,提升青少年对乡土意识的认同程度,在求学阶段储备更多生产技能。同时。国家和地方还应该为农村青少年量身定制出职业教育,将求学、就业和创业融会贯通,摒弃“为上学而上学”的传统思维。

  点燃升学教育这盏“希望之灯”,为个别农村孩子前行道路送去光亮也好,认准农村教育的定位,“为生活而教”,以给更多农村学子重新“定义人生”也罢,都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务实举措。只有这两种教育方式相映成趣,农村孩子才能书写出更多“野百合也有春天”的故事。(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