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成长时评] 暑期实践变盖章,家长责任要归位

2022-07-19 10:4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进入暑假后,长沙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开始为此“焦虑”——担心孩子完不成社会实践,又怕参与了没收获。有的甚至不惜找关系、掷千金,热衷于“收集”盖章,“帮”孩子走过场,让暑期社会实践变了味。业内人士提醒,社会实践旨在让孩子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学校和家长应正确引导,不要在社会实践中追求形式的“末”,舍弃内容的“本”。(7月18日《长沙晚报》)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重要性。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逐步适应社会,从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充分的锻炼,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对人格塑造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感知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形成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培育了更坚定的意志。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动力不强,在参加户外劳动等社会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后,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还有更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教育,职场规划更加清晰,自身也更加独立和自主。

  既然社会实践如此重要,那么,就需要为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从家庭来看,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孩子社会实践质量的高低和结果的好坏,也取决于家长的认知度和配合度。换言之,家长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孩子实践期间能否争取扮演好恰当的角色,是社会实践能否走深走实的关键。

  与在校学习的学分制相比,社会实践难以量化和有效考核,更多要基于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则选择的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并因为有了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保障,在实际效果上也更加明显。相反,如果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度不够,加上溺爱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并给“收集”盖章和商业化牟利创造条件,这种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反倒成了一种额外的教育负担。

  进而言之,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保护,让不少家长不仅在社会实践的项目选择上过度保守,同时,对孩子参与实践活动本身也进行了过多干预,包办和代理现象比较突出。还有个别家长,对教育方式和目的存在认知偏差,以考试和分数作为对孩子的最重要评判标准,因而重学校教育而轻社会实践,重眼前利而忽略长远发展,使得孩子的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走形变样。

  要避免此种实践状况的延续,得让家长责任归位而非缺位,在社会实践的项目谋划、过程实施和效果评估上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使之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暑期社会实践,协助和引导孩子积极有效参与实践,并做好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估。

  另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评中,不能仅仅进行是否盖章等之类的形式审查,还可以针对社会实践召开班会或述评会,让学生讲经过、谈体会、评得失,以此倒逼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真心投入、全力参与。如此,才能避免本末倒置,真正让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唐伟)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