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大篷车”博物馆,文化供给的创新

2020-07-09 11:0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快看!‘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来啦!”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新时代文物背后的故事,7月2日—3日,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来到了泸州市叙永县,把“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物”流动展览送到村民家门口。(7月7日四川文明网)

  “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指的是用大篷车将馆藏文物运送到村民家门口,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以观看展览,享受到历史文化熏陶和滋养。这是四川博物院的一种服务创新,是一种文化供给的创新。

  提及观看文物展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去博物馆。可是很多时候,去博物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对于一些人来说,博物馆距离遥远,去参观不仅需要时间保障,还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这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众来说,显然是比较奢侈的,很多时候,一些群众可能因为距离遥远而放弃参观一些文化场馆。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肢体或视听残疾的群众,去博物馆参观,也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导致一些群众无法享受到文物的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着历史文化传播和文物发挥教育价值。

  而“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村串乡,将文物运送到群众家门口,这种送文化上门,变坐等上门参观为主动出击展览,不仅减轻了群众的参观负担,也可以节省群众的出行成本,让群众足不出村居,就能够享受到文化滋养和文明洗礼。这种服务创新的背后,是对群众需求的充分尊重和考虑,是服务理念和文化供给的升级。这启发我们,在文化建设和推广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站在市场端和需求侧去设计和考虑,提供人性化和细节化的供给,减轻文化消费者的负担,打通供给“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大篷车”博物馆在展览过程中,还有意识地植入了互动体验环节,这更加增强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和历史文物的吸引力,也让文物展览变得妙趣横生,可以让群众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感悟文明,接受到红色教育。

  文物是文明的见证,是历史的浓缩。红色文物蕴含着丰富和深厚的教育教化意义和社会引导价值。但是很多时候,一些红色文物藏在馆中人未识,无法展现出教育引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着红色文物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释放与发挥。而今,“大篷车”博物馆无疑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让红色文物“行走”起来,拉近文物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满足着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文物展览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继而助推乡村文明建设。

  只是,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方面,“大篷车”博物馆虽然精准供给,但也应充分考虑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最好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巡回展览,必要时,可以征集群众的爱好和需要,实施定制服务,预约展览,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活动。也可以结合文物,创新和丰富展览,通过创作一些寓教于乐、引人入胜的文艺作品,用一些情景剧、故事会、小品等形式,来讲述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化文物的教育效果,提升展览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篷车”在运送文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要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不能让文物受损。如此,“大篷车”博物馆才能好事办得更好。(刘剑飞)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