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悲欢相通”才能放大人性光芒

2021-01-26 11:0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1月25日,一段“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导游斥责不文明游客”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网友点赞。视频中,一位女士正在大楼遗址前为游客讲解,一旁传来大笑声。“大家请文明祭奠,我刚已经听到您笑了几次,如果您再笑,请您出去,不要在这里参观。”(1月26日《华西都市报》)

  12年前那场不堪回首的灾难,是国人永远的伤痛,留给后人的是一份沉重,一份痛楚。人心都是柔软的,即便我们回忆起大地剧烈摇动的时刻,想起那一声声凄惨的哭嚎,心中都会隐隐的痛。然而,在映秀震中遗址的残垣断壁前,几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时嬉笑,丝毫没有一点敬畏。正因如此,现场讲解员就怒怼他们:“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出去!”

  这一声怒怼,体现出引导文明旅游的职业素养,得到网友纷纷点赞。地震遗址和一般的风景、人文旅游景区景点是不同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悲痛的历史记忆,都以实物记录着灾难来临时的瞬间和抢险救灾的片段。

  旅游是一种消费体验,是公众和眼前的景色景物产生情感互动的一种方式。来地震遗址旅游观光,目的无非是一种缅怀、一种纪念、一种哀悼,在这样一个肃穆、庄严的地方,笑逐颜开实在是无知无畏无耻,更是一种人性泯灭。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曾写到:“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几名游客在映秀震中遗址的冷漠和麻木,不正是“人类悲欢并不相通”的例子吗?

  如今,在我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语境下,先生斥责的类似“人性的劣根性”竟然还屡次出现,不知长眠于地下的鲁迅先生能否心安?

  犹记得两年前,两位相声演员在节目中一唱一和,称“大姐远嫁唐山,二姐远嫁汶川,三姐远嫁玉树”“三个姐姐多有造化,都是幸存者”,这则“拿国难开玩笑”的相声视频被网友传到网络后,受到舆论的一致批评。后来,当事演员不得不发布微博向公众致歉,表示不应当在表演中提及全体同胞的伤心事,这是对全体死难同胞的不尊重,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艺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等。

  绝大多数人的灵魂和血液里都有悲天悯人的基因,正因如此,才会产生一种共情,才能做到“悲欢相通”“休戚与共”,才能将人性的光辉放大。然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当下,部分人在“行走”中丢失了道德的行囊,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做出了和人性相违背的事情,阻碍了社会文明的递进,与构建民族强大的精神谱系格格不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而这种精神的来源之一,就是勿忘过去的苦难、别人的苦难,只有如此,我们的价值体系才完美,才能在风急浪高的路途上同舟共济,才能战胜任何的艰难险阻。而要让更多人在心中始终装着别人的喜怒哀乐,需要道德教化的力量,更需要法律的“横刀立马”。

  “悲欢相通”才能放大人性的光芒!(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