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致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赶路人

2021-02-03 11:06: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经过多方努力,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已经成功脱贫。(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春运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合家团圆。11年前,老家在四川凉山的彝族人巴木玉布木因为贫瘠的土地“不养人”,第一次选择了外出打工,在江西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虽然打工一个月只能挣五六百元,但比家里种地要强。结束了几个月的打工生活,巴木玉布木背负大包、怀抱婴孩匆忙赶车,在不经意间被摄影师的镜头定格,成为著名的“春运表情”。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春运母亲”这张照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普通劳动者的负重前行,也传递了“无论生活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的笃定与勇毅。说到底,“春运母亲”只是许多把生活扛在肩上、把希望搂在怀里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10年前,嘴里叼着一根烟,一手扛着沉重的货物,一手牵着自己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的山城“棒棒”冉光辉同样打动了我们。

  十余年的时光过去,“棒棒”冉光辉在重庆扛出了一套商品房,“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年收入也达到了10万元,从土坯房搬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春运母亲”命运的改变,既有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因素,也有个体努力拼搏的因素。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一家在医疗、教育、建房等多方面得到了“制度补血”;通过学习培训,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利用农闲时节,巴木玉布木夫妇外出打工……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有蔬菜也有肉吃,“春运母亲”笃定的眼光和甜美的笑容一如从前。

  面对生活的苦难,不放弃不屈服的,有许多像“春运母亲”一样的普通人。在贵州贵阳,生意最好的时候,“背肉汉”朱启伍一早晨要背30多头猪,总计有上万斤;在上海,月收入早已经过万的“独腿外卖员”目标是“攒一百万”;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清华学子工地搬砖”……“春运母亲”被标签化、符号化,成为所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笑对艰难岁月的普通人的代言人。

  时代的大江大河奔涌向前,同样离不开一滴滴水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变迁,交通状况的改善、快递物流的迅猛发展,许多劳动者习惯了“轻装返乡”;可是,普通劳动者负重赶路的精神底色,却依然没有改变。

  春运既见证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致敬“春运母亲”,就是致敬那些为了更好生活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的普通人。毕竟,所有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们,都值得温柔相待。(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