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乡村振兴要重视“看不见的因素”

2021-02-23 10:5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1日正式发布。文件对“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月22日中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

  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无疑是更进一步,有助于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仅拿人情负担来说,在农村,花费高昂且名目繁多的人情支出,使“因婚、因丧致贫返贫”现象十分突出。那种一家有红事白事就惊动全村的现象,表面看风光,实则劳民伤财,民间就有“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的说法。尤其是一些困难户,生活本来就拮据,一年到头为“送人情”犯愁,不堪重负,哪还有家底投入到这股风气中“创收”?大操大办会压缩农民脱贫致富的空间,增加致贫返贫的风险,加大两代人之间的财富转移,甚至埋下农村家庭的养老风险。

  所以,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重视看得见的因素,也要重视看不见的文化、文明、风俗等因素。通过移风易俗、净化风气,解决“天价彩礼”、人情泛滥、大操大办等问题,使农村家庭各项人情支出回归到合理水平,这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社会机制保障。

  可以说,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绕不开移风易俗这道坎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是必做功课。文明乡风,顾名思义就是“好的乡村风气,好的乡村风尚”,其侧重点是乡风,落脚点在文明,切入点是风俗的优化。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新农村的成色如何,乡风文明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贵在方式方法创新。探索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对于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特别是移风易俗方面作出表率的家庭、先进个人,给予相应奖励,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目前,一些地方探索开展的“乡村道德银行”“文明积分”等模式,让有德者有“得”,很接地气,颇受群众欢迎。基层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宣传引导农村青年抵制高额彩礼、奢华婚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完善机制,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农村婚丧宴席,是沿袭千年的传统做法,但要创新举办方式,才能与新时代合拍。应加大组织力度,鼓励建立农村宴席服务队,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以主动服务防止大操大办、浪费攀比。通过农村自治组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才有利于推动风气持续好转。

  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在表象上改变的是行为,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标准。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戏曲文化和网络文化当中,用好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久久为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认知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固于心、外化于行。(张全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