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村史馆建设应“内容大于形式”

2021-03-22 11:2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但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3月20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的建设,近年来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在意料之中。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意味着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转变,已经是现实常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的的重心已经从之前的脱贫攻坚转移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上了。由此而言,用村史馆等方式记住乡村发展的印迹、路径,确有现实必要。

  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建设中,因为缺乏经验、缺乏具体的参照,很多村史馆的建设变成了新的形式主义,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并不是想好了怎么建设而去建设;是跟风的建设,并没有一揽子的建设计划;看似村史馆,但也步入了“千篇一律”的尴尬境地,很多都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特色,连自己的老百姓都不喜欢看……这样的村史馆,恐怕还不如不建设。这样的文化工程恐怕有点劳民伤财。

  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有一些村史馆是很有特色的,乃至是被各方关注、报道的。比,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白塔村乡村记忆馆。在这里,从上世纪的黑白电视机、农耕用的犁耙镰刀、抓鱼虾的蓑衣竹笼,到寻常人家的腌菜缸、孩子学步的站桶,等等,几乎每一个“宝贝”都有着白塔村人的温度,也有着白塔村人的故事。这样的村史馆,才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村史馆的建设,本身就是为了挖掘村史,展现当地的乡土人情与民俗风貌,这样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忘却。

  更直接点说,并不是每个村都需要村史馆。因为,村史馆的建设,要走的不是“数量”路线,而是“质量”路径。村史馆建设的好坏,并不在乎数量上的多寡,而在于质量上的高低。这样的常识同样应该被铭记。从这一点来说,村史馆的建设应该是一项“内容”大于“形式”的工程。当然,目前村史馆还算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走偏的地方,还是应该给予包容与鼓励,督促其不断地改进、提升,让村史馆真正成为挖掘村史,记住当地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

  村史馆的建设,因为没有太多可以参照的范本,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但不管怎样,一些理念性、先导性、指导性的精神,还是不应该被遗忘。如此,村史馆的建设才能更加名副其实。(杨燕明)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