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不浪费粮食是对袁隆平的最好纪念

2021-05-24 11:2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巨星陨落,全网哀悼。

  袁隆平逝世相关话题连登多个微博热搜。“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光了。”这条被顶到微博热搜的热评,让万千网友“破防”——“瞬间破防了,以后我们一定会乖乖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许多网友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光盘”,用行动悼念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为民众、为国家乃至为人类作“稻粱谋”,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人民的心田中。很多人以“不浪费粮食”的表态和“光盘行动”来悼念袁隆平,流露出发自肺腑感恩、铭记袁隆平的真挚情感。

  无疑,不浪费粮食是对袁隆平最好的纪念。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吃饭问题不仅是老百姓的民生头等事,也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而要保障好吃饭问题,需要双管齐下,既开源又节流,从粮食增产和粮食节约两个方面发力。粮食节约和粮食增产同样重要,实际上,粮食节约也是间接的粮食增产。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据中国新闻网3月5日报道,尽管我国粮食已经保持了“17连丰”,最近6年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还是给吃饭民生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调查显示,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仍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士,数十年如一日,精心培育粮食优良品种,研究粮食生产管理技术,为粮食增收丰产发挥光和热,而广大的粮食消费者则应该从粮食节约的角度出发,为“饭碗安全”做贡献。袁隆平曾说过,“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提高粮食产量并非易事,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节约粮食则是“举手之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是对粮种科研人员和种植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粮种研发和粮食生产的巩固、鼓励和支持,浪费粮食则抵消了粮种研发和粮食生产的部分努力,亵渎了粮种科研人员和种植者的劳动成果。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不仅是道德义务,也是反食品浪费法明确的法律义务。人们在自发悼念追思袁隆平的过程中,把“不浪费粮食”作为悼念的一个主题,作为一个切入点,回应了袁隆平等人的努力付出,回应了袁隆平等人最关心的粮食问题,也为进一步凝聚反对浪费的共识,践行反对浪费的义务,增强了舆论正能量的气场。

  反对浪费,人人有责,贵在坚持。我们应该把悼念袁隆平的情感反应上升为长期的自觉,积极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把“光盘行动”、把不浪费粮食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每一个场合、每一次端起饭碗时都“乖乖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如此,我们才不辜负“袁隆平们”的汗水,才能为我们的饭碗加一道保险。(李英锋)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