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乐见“主旋律”成“新主流大片”

2021-06-17 10:1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论坛上,“红色经典”“主旋律”“主流商业大片”等关键词被高频提及。一个观点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中国主旋律电影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获得越来越热烈的市场反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红色经典正在成为“新主流大片”。(6月15日《文汇报》)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我国的确大受追捧。比如2019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主旋律大片同步上映,在票房上“并驾齐驱”;2020年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仈佰》三部主旋律大片同样赢得不错的口碑与票房。像这样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并不少见,令人欣喜。那么,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何以跨越年龄障碍,受到老中青观众的普遍喜爱?

  它们输出的是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赞美英勇奋斗、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等正能量。正能量是我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必须品,是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助推器,正能量越充足,我们的内心越强大,我们的前行就越有劲头。换言之,如今的主旋律电影首先做到了“守正”,依于史实或现实,依于普适价值观、依于人类共通的情感,给观众以启发,并激励观众为自己的梦想奋进。

  它们创作的人物不再“高大全”,逐渐走向了平民化。比如,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讲述普通人在大时代的经历,表达普通人在大事件中的感受,充分地“以小见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就是用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整个大时代的变化。《金刚川》则展现了炮火下一群小人物的舍生忘死。主旋律电影为最普通的人立传,无疑增加了亲和力、感染力。正如一位行业人士所说,主旋律作品为时代、为人民而创作,才能突破圈层,打动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

  它们的创作理念有了质的突破,让主旋律电影回归了电影本体,回归了市场,回归了艺术规律。曾经,主旋律电影的主创团队是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在创作,营销几乎要依赖“包场”。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创作早就注重回归电影本身,尊重创作规律,进行商业化、市场化探索,谋求吸引更多观众自愿入场,以获得最大可能的市场回报。所以很多观众觉得,现在的一些主旋律电影并非完全是主旋律电影,只是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这说明,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是成功的。

  它们的创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让主旋律电影也拥有精良的制作。比如《八佰》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还未上映的灾难片《无限深度》中有1600多个特效镜头,还未上映的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据创作团队介绍,有超过一百家的全球特效公司在服务。主旋律电影无论是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重视其中的技术和科技含量,这也是它们征服年轻观众的重要因素。

  总之,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兼顾了社会效益、商业效益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精深的主题表达、精湛的艺术表现、精良的制作技术。这一切的取得是“守正”与“创新”的结果。期待有更多主旋律电影成为口碑好、票房高的“新主流大片”。(何勇海)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