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新时期的思政课要与时代合拍

2021-08-18 11:2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人民日报》8月17日刊发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展成效综述》一文。该文列举了如下内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建立健全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加强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建设,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这篇综述,展现了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深入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

  众所周知,思政课肩负着帮助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那么,如何办好新时期的思政课呢?

  笔者认为,关键是内容要与时代合拍,善于把身边先进典型和火热的社会融入思政课。也就是说,新时代的思政课应当摆脱“照本宣科”“完成任务”的桎梏,撕下“言之无物”“枯燥乏味”的标签,主动适应青年一代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如果仍然依靠形式呆板、缺乏创新的“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以及过分依赖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书本教育的手段,恐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正如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教授石云霞曾指出的:我国的思政课,要改变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这种既枯燥又抽象的教学模式。否则,既不易被学生接受,其效果可想而知。

  新时期思政课要做到与时代合拍,就需要通过创新,把身边先进典型融入思政课,加强针对性,以帮助解决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尤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基于不同学段认知能力,统筹定位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处理好“全程贯穿”和“学段贯穿”的关系,做到有机衔接、各有侧重,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有机统一。如著名教育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生前不仅带头上讲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还引导学生做人。课堂上,申泮文院士以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院士“以身许国”、袁隆平院士“做事先做人”以及南开校友邹承鲁院士勇当“科学道德卫士”的故事,勉励青年人爱国和努力学习。

  新时期思政课要做到与时代合拍,就需要通过宣讲,把思政课融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如面对新冠疫情,不少学校抓住这一重大特殊的教育契机,以课堂为战场,及时把疫情防控的素材转化为深刻而鲜活的教材,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力宣讲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决策部署、感人事迹、生动故事,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既然是一门科学,有许多带规律性的东西可循。因此,要改变思政课“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既枯燥又抽象,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的现象,就需要各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适应新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力求做到“四个创新”:工作思路上要创新,工作内容上要创新,工作方法上要创新,工作手段上要创新。在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善于把身边先进事迹、典型人物和火热社会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实践,使思政课育人更有深度、广度和力度。(刘纯银)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