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抛撒“黄金大米”是浪费而非反浪费

2021-10-18 10:47: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近日,有媒体爆出艺术家杨烨炘在上海的一场行为艺术,他将500克黄金制作成1000粒金米,“然后一粒一粒的扔进了黄浦江和上海的各个角落,以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讽刺浪费粮食的行为,唤醒国民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不少网友对这一行为产生质疑。(10月17日《南国今报》)

  杨烨炘说,他出身农村,从小都知道农民种植粮食的艰辛,他想通过扔“黄金大米”的方式,警醒自己也警醒他人:不要浪费。应该说他具备良好的初衷,但他的行为与他的反浪费目标背道而驰,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

  据报道,杨烨炘购买这些黄金并加工成米粒状,总共花费约23万元。价值23万元的“黄金大米”就这样被他四处丢弃,自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虽然“黄金大米”制成了大米的外形,但本质还是黄金,故而这一行为艺术是否起到了节约粮食的警醒作用,值得怀疑,但这位艺术家的确是赚足了眼球,有网友表示,结合当下“注意力经济”的变现原理,这位艺术家此举,精心计算下来,不亏。

  杨烨炘一边称“大米其实比黄金更有价值”,一边将“黄金大米”扔进黄浦江、垃圾桶、下水道……这场反浪费粮食的行为艺术,可以说造成了“极致的浪费”,其颠覆常规的行为艺术,清晰显现出几分铜臭与功利,难怪会遭致大批网友的质疑与嘲讽。

  所谓艺术,是创作者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贵在引发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美感共鸣。而杨烨炘的所谓行为艺术中,“用浪费反浪费”,大米的价值被金灿灿的黄金所遮蔽,我们看到的只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令人瞠目的观感,一个炒作的噱头,公众没有得到一点美的感受和艺术的熏陶,反倒觉得与节约粮食的初衷南辕北辙。

  近年来,一些艺术从业者甚至艺术家挥舞着行为艺术的大旗,高喊创新的口号,实际却是“流量至上”,有的甚至将庸俗乃至恶俗直接嫁接到所谓的艺术创作中,这是需要明确反对的。假如有人沿袭此种套路一路狂奔,必将碰壁撞墙。

  艺海沉浮,大浪淘沙,艺术史的发展充分证明,真善美的艺术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真正的欢迎与鉴赏。艺术创新需要摒弃功利、短视的理念,扶正祛邪,倡导良好的文艺创作风气,鼓励创造出真正有内涵、高质量的行为艺术作品,而像抛撒“黄金大米”这类行为艺术,让我们无法感知美或社会意义,倒是让人觉得其在糟蹋黄金,还贬低了艺术。(王丽美)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