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让历史文化名城摇曳出时代的丰姿

2022-06-27 11:0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今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日前,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有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镇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6月20日《人民日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笛”“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而历史文化名城无疑就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是近现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其为公众留下了不可计数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魂魄集聚场所。

  40年来,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日益完善,随着社会保护能力的不断加强,现如今,众多的传统村落、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城串珠成链、成片,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历史文明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的文化平台,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凭吊历史与乡愁的载体。

  历史是有记忆的,而这些记忆不仅告诉了我们过去,明确了我们的现在,更昭示着我们如何走向未来。因此,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遗产,持续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让其在时代的骀荡东风里摇曳出曼妙的春光,是当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现在和将来努力的方向,这对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要让历史文化名城等真正“活”得滋润,让它们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张名片,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当下更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态度,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举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称得上不辜负历史的重托。

  建立分类科学、管理有效的保护传承体系,这是第一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星罗棋布,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现有的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等进行细致评估、科学归类,对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靠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来解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恰当的路径选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快速的开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无形中对名城、名镇名村等的保护带来持续增大的压力与冲击,因此围绕问题意识,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底线管理,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官员增强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感,给历史文化遗迹留出保护与传承的空间。

  在保护经费方面,各地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办法,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

  总之,历史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切实让历史文化遗产“守得住”“活下来”“火起来”,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交相辉映,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