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让鲁迅的光芒照进学生的心田

2022-07-01 11:0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对于当下网络社交媒体上时不时出现的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传闻,6月29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微信公号上发长文回应称,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鲁迅先生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据6月30日《北京青年报》)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作为一名坚忍、无畏的文坛猛士,鲁迅曾以手中的巨笔为中华文化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并因之升华为“民族魂”,赢得世人永远的赞颂和尊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鲁迅先生离开人世已经86个春秋,但他的作品依旧在激励社会公众,他的精神依旧在传承弘扬,可以说,先生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

  中国文化不可没有鲁迅。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才使得关于先生的每一次传闻,都令社会公众所热议和关注。对于当下网络社交媒体上时不时出现的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传闻,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微信公号上发长文回应称,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先生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毫无疑问就显示了自己的态度。

  曾几何时,社会上“去鲁迅化”的声音甚多,称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时代局限性,主题过于深刻,语言过于晦涩难懂,内涵过于丰厚,批判锋芒过于尖锐,并不适合现代人阅读。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鲁迅作品如果入选过多,会减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是一些人的吐槽。实际上,因暂时难以读懂就“绕着道走”,这自然不是正确对待语文教材、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应有态度。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最快的阶段,我们需要用教材给学生的人生打下思想基础。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鲁迅先生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作家,其作品是语文教材无法回避的。

  熟悉鲁迅先生的都知道,先生的形象是立体鲜活的,并不是标签式的“冷峻”。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到《社戏》《藤野先生》;从《孔乙己》《祝福》到《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我们通过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能够了解到先生的质朴和真诚、有趣和优雅,也能体会出先生思想的深邃,笔尖汹涌而出的“犀利火辣”,更能感悟到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

  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学生们需要鲁迅先生精神的指引,需要鲁迅先生作品的滋润。要让鲁迅先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其光芒照进孩子们的心田,需要师者能够真正读懂鲁迅,希望有更多教师将对鲁迅的探究作为一个课题,把自己内在生命体验赋予其中,只有自身读懂,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扇面型的思考。

  空洞说教只能让人敬而远之,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要让学生尊崇鲁迅先生,从先生身上汲取有益的营养,从而奠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除了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更需要在课外时间“在鲁迅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无论是利用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更多,还是通过研学游学让学生到鲁迅故居进行瞻仰,还是定期举办鲁迅作品读书交流会,都是良好的举措。

  让鲁迅的光芒照进孩子们的心田,让更多学生追随着先生的脚步前行!(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