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为妇女办夜校”点燃希望之灯

2022-10-09 10:46: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对于住在桂黔交界、大苗山深处的乌英苗寨的妇女来说,上学读书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梦。近年来,当地通过开办夜校和各类常态化培训班,让她们走进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圆了读书梦。(10月8日澎湃新闻)

  曾经,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只有男孩子可以读书,女孩子从小就要在家做家务、干农活。然而,一些女孩并非没有读书梦,但走进课堂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为妇女办夜校”,说到底就是社会变迁的产物。路通了,桥架了,网络也有了,曾经封闭的乌英苗寨,也被纳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

  里面的人不断走出去,外面的人不断走进来,乌英苗寨的变化,只不过是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结果。为了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交流,当地中老年妇女接受教育培训的渴望愈发强烈。可是,对于那些从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妇女而言,鼓起勇气走进课堂并非易事。

  不论是交通不便,还是经济贫困,抑或“女不读书”的传统观念,在过去,一些农村女孩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面临着不少障碍。当不少同龄人选择了“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的人生轨迹时,部分农村女孩坚持读书,既有她们自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因素,也离不开父母对“读书有用论”的笃定认同和价值追求,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读书。直到2015年,乌英苗寨终于有了第一个女大学生;后来,乌英苗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这既鼓舞了当地妇女,也为办夜校提供了有效支撑。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学习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甚至是民族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办夜校和各类常态化培训班,小学老师、大学生、驻村工作队员担任授课老师,每周一到周五晚上上课,圆了当地不少妇女的“读书梦”。“白天干活再苦再累,晚上也坚持来上课”,“穿着新衣服来上课”,强大的精神力量既来源于当地妇女对读书的渴望,也源于她们拥抱时代、拥抱美好生活的希冀。

  虽然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7.8%,虽然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过渡普及化阶段,但在一些乡村地区,依然有教育短板需要补齐。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哪怕是上了年纪,也依然可以参与学习。学习不仅有助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也有助于重新认知这个世界。

  从想读书却读不了书,到只要愿意学习就不缺乏渠道和机会,“为妇女办夜校”饱含制度善意和人文关怀。“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关爱农村妇女,不仅要关注她们的物质生活,也要关心她们的精神世界。“为妇女办夜校”不仅有助于丰盈她们的精神家园,也有助于促进她们更好地和外来人口交流,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是一个多赢之举。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给乡村带来的影响,必然是全面而深远的。(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