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鼠标不放可以拖动图片浏览!





川茶:茶香氤氲 杯盏浮生
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而中国茶文化又起源于巴蜀,因此几千年文明的巴蜀大地将中国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四川茶文化。
茶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四川种茶历史久远,茶馆、茶肆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素来为人们所称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髓,尤其将儒家的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桓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详细]
源远流长的中华川茶文化
四川是我国的茶叶原产地之一,是古籍记载中可见的最早的产茶区。秦汉时期的古籍《神农本草》就记载:“茶树生益城山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据晋代蜀州江源(今崇州市)人常璩(约291-361)的《华阳国志·巴志》三记载:巴国向周王朝进贡的有“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最早记载茶事的地方志书,可以说茶事入志也是蜀人的首创。
到东汉以后,川茶的种植更加扩大,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出茶”,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据清代康熙47年(1708)出书的《广群芳谱·茶谱一》记载四川名茶有:“蜀州雀舌、鸟嘴、麦颗,盖嫩芽所造似之。又有片甲者,早春黄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叶软薄如蝉翼也……”1978年冬,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其《茶叶通史》中认定:“蒙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详细]

四川道茶文化
茶文化与道家文化
道教与茶的关系 ,比儒、佛二教更为久远。在中国茶文化萌芽期的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也是老庄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始。[详细]
-
大慈寺:源远流长的禅茶文化
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茶的正、清、和、雅与静坐参禅的“澹泊,净心,积善,悟道”犹如一味。[详细]
-
禅茶一味:茶道茶人茶德礼仪
寺院里僧尼用茶敬佛、敬师,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独特的寺院茶道与茶礼。[详细]
-
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道茶注重天人合一,将茶与道结合,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详细]
-
源远流长的青城道茶文化
青城道士为修身养性已有上千年的植茶传统。从道家“仙道”思想中汲取灵感来表现“乐生”精神。[详细]
茶馆众生相
四川老茶馆图片展播
点击鼠标不放可以拖动图片浏览!







一条古道连接古今东西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 [详细]
一条古道演绎汉藏情谊
因茶而盛,因茶而衰的川藏茶马古道已成为历史,只有漫漫山路中厚厚的石板上清晰可见的拐子窝还在默默诉说着川藏茶马古道上那些艰辛的往事,还在闪耀着汉藏民族情谊的光芒,还在传递着古人们铿锵有声的古道精神。[详细]

-
邛州先茶记
宋 .魏了翁
秃尽春风千兔毫,形容不尽意陶陶。可人两碗春风焙,涤我三千玉色醪。桐叶分花春意闹,银瓶发乳雨声高。试呼陶伎平章看,正恐红绡未足褒。
-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 .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其韵
元 .耶律楚材
酒仙飘逸不知茶,可笑流涎见曲车。玉杵和云春舂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试将绮语求茶饮,特胜春衫把酒赊。啜置神清淡无寐,尘嚣身世便云霞。
-
琴茶诗
唐 .白居易
兀兀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茶将四川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浸泡其中,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的川茶文化。在川茶文化的大观园中,我们寻着古人的足迹探访了古老的蒙顶山茶;在古老的大慈寺中我们也体悟到了禅茶一味的真谛;在四川的老茶馆里我们还感受到了四川人的百态人生;在神秘的川藏茶马古道上我们更听到了响彻千年的哒哒马蹄声……川茶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走进了巴蜀文化的神圣殿堂,也走进了四川人的寻常生活。未来,川人将继续在川茶的浸润中创造更加灿烂的四川文化,同时也将把川茶文化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