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漂舟,渔翁蓑笠;古树森森,小桥流水;磨得发亮的青石阶梯旁,黑瓦木楼蜿蜒成街……游历古镇,如同走进诗意四川。四川的古镇数量非常多,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高岸深谷的风云跌宕,使它在时光的年轮中蕴藏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以及深厚的文化信息,从而成文巴蜀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安仁的公馆民俗文化、五凤溪的码头文化、洛带的客家文化。四川的古镇不仅让我们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沉积和别样的历史过程,而且,古镇作为先人生活和群居的一个特定样态和形式,还包含着一个时期巴蜀文明进步的意义。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详细]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风水文化是一门神秘的科学,它是我们的祖先积累下的生存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依照风水的理念,阆中在城市选址上可以说是范本。这里的山水之势绝佳,嘉陵江蜿蜒而过,蟠龙山与大巴山脉的方山山系和龙山山系,共同形成了阆中城北的天然屏障。与蟠龙山遥相呼应的,是城南锦屏山,在风水上可称为案山。 风水师描述阆中周围群山之间的关系为:“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嘉陵江偎城抱郭,经城三面,形成一个“U”形环带,由北向南流去。众多风水师在看过阆中的格局后都说,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阆中也是风水文化的发源地。说到风水就不能不提八卦,而发明创造先天八卦的伏羲,其母亲华胥就是四川阆中人。许多风水大师迷恋阆中,也是因为阆中在风水文化中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悠久历史积淀。相传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步王气来到四川阆中,发现了阆中这块风水宝地,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便留了下来,也同时留下了许多关于风水的传说和一段佳话。[详细]
洛带古镇被称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洛带古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
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间变化丰富。无论是会馆,还是寺庙,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殿内圆木撑弓镂雕戏剧场面,明间阑额彩绘,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均雕刻了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造型逼真,精工细雕,十分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客家人虽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终恪守祖训,使客家语一代代延续下来。他们对外都能讲四川话,但对内几乎很本能地就讲客家话。除此之外,他们也很好地保留了各种客家文化,并使之焕发出新活力。这是客家的一块“活化石”。 洛带镇客家人所说的“土广东话”,实际上是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中携带出来的语言,虽然它同四川官话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风貌依然没有改变。如洛带镇客家人至今称 “太阳”为“热头”,“月亮”为“月光”……。这些古老的语言,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流淌在洛带镇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详细]
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十六字电文”和“一张平静的课桌”成就李庄抗战文化中心之名。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学校和学术机构为避日军轰炸,遍寻校址无着。正在焦虑和失望的时候,李庄的乡绅闻讯,即发了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一纸电文,让当时的学界名流感受到了李庄小镇的博大胸怀,让这个江边小镇与文化结缘。 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等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辗转迁驻李庄,前后迁入总人数达1.1万之众,全国知识名流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等云集李庄。学者专家在李庄的活动促进了李庄文化水准提高,使其成为抗战后方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李庄不仅诉说着抗战风云,还是一个能折射中国文化、积淀着历史遗迹的千年古镇。李庄,春秋战国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置六同郡起,已有1460年历史。又于隋、唐、宋代中作过州、县治400余年。明、清两代是长江沿岸重要水陆码头,湖广移民集中之地,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详细]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
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桃坪羌寨位于阿坝州理县,距县城40公里处。该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享有“天然空调”美名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程式,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和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由碉楼和城堡民居组成,碉楼建筑材料为片石和黄泥,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向上稍斜,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把握。它的奥妙在于使楼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纹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从而让桃坪羌寨经受住了两千一百多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掌握的情况,用堡垒加民居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少数民族,全世界共有三处,第一处在意大利山区,第二处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山区,这两处已经成为废墟。仅存的中国四川阿坝州桃坪羌寨仍然保存完整,有人居住,而且人丁兴旺,这是人类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一大奇迹。[详细]
大邑安仁古镇,位于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场口,占地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是大地主刘文彩的宅园。
安仁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尤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是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被称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 刘氏庄园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庄园,建筑为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山墙压顶,重门深巷,迂回曲折,宛若迷宫,充分体现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场。在刘氏家族兴建的宅院、商街、学校、茶楼里,一群人或居、或商、或闲逛、或茶饮、或吟读。他们的身边、脚下,凝眸处、落座地,到处都是1930年代的雕梁画栋,青砖重瓦,每座公馆、每座建筑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历史不可言说的神秘。安仁,有太多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遐想。 安仁算得上百年风云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找到曾经在人民运动中“红”极一时的人物,以及和他们相关的故事。这些人在历史的沉浮中有的被批判,有的被褒奖,有的带着一身的往事沉于老书中的某篇记述当中。[详细]
黄龙溪古镇位于成都市双流县西南部边缘,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素有“影视城”、“中国好莱坞”之称。
黄龙溪至今建镇已17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对于“黄龙溪”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故名曰:“黄龙溪”。其二,建安24年(公元216年),黄龙所春之地,着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黄龙古镇历史悠久,是古代商贾繁荣的水陆码头,唐代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船”从成都出发的第一夜便是宿黄龙溪,所以,也形成“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繁华景象。具有典型川西古镇风格的黄龙溪古镇,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了不少电影和电视摄制组到镇拍片,有“影视城”、“中国好莱坞”之称。黄龙溪最美的时候,是那种时雨时雾的天气,烟雨迷蒙,极具诗意。 黄龙溪这座川西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镇处在成都府河旅游线的精华地---“历史篇”和“自然篇”的交汇处。因此,一定要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保护好、利用好,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详细]
上里古镇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上里古镇为河流环绕,桥自然就成了上里的一大特色。沿河上溯一公里,竟有石桥十余座,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有单孔的、七孔的、还有十一孔的,造型别致而无一雷同。河里有鸭群优哉游哉漫游,桥头河边的石阶上,姑娘媳妇们在嬉笑中浣洗衣物。 史书记载,上里在汉以前曾是青衣羌的领地。青衣羌是古羌南迁的一个支系,在川西北高原、青海、甘肃等山高谷深、大江肆虐的地理环境里,他们练就了一身治水修桥筑堡的本领。当南迁的青衣羌来到陇西河一带时,相对于岷江上游群山雄峙、河谷深彻的险恶地理环境,这片河谷平原地势舒缓,物产丰富。他们在这里养蚕桑,事农耕,安居乐业,逐渐聚族而居。那三面环水肥沃的上里坝子,因为灌溉的便利,加之他们先天的部族架桥手艺,自然成为定居的首选。 今天的上里,青衣羌人生活的遗迹早已不存丝毫,但我仍固执地认为,他们架桥的本领是这里成为其最初聚居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是最初出现的桥或许只是横跨两岸的几根原木、几竿用竹子捆绑的竹排,甚至一根溜索而已。[详细]
在古镇中,历史、现实和未来,经济与文化牢牢粘接在一起,可以承载起建立经济高效、政治稳定的和谐社会的重担。四川古镇文化的传承必须在对四川古镇文化进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古镇文化的创新是四川古镇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而古镇又是我们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上能寻找到的较好的增长极,围绕着这个增长极去调整城乡发展政策。充分利用古镇的经济与文化资源,将古镇作为纽带,更好地发展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群和城镇网的群聚效应、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的农村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消除或减少“ 城市病” ,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详细]
成都平原的众多古镇在保护传承文化当中,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古镇文化。安仁的公馆民俗文化、五凤溪的码头文化、洛带的客家文化、平落的川西水乡文化、新场的农耕文化……天府古镇呈现一幅绚丽多彩的川西文化卷轴。[详细]
2013年4月20日,多场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举行。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的安仁,多来年一直为打造特色小镇不遗余力。这里的特色是什么?记者的体会是——文化。[详细]
把古镇还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才是古镇的魂,让他们享受古镇开发的实惠,自发自觉维护古镇的一砖一瓦,保持古镇独有的文化和传统,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详情】
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