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以已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作为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姻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在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不仅统治阶级的种种思想渗透于市民百姓的婚俗中,而且统治阶级上层的婚姻行为也常常对下层市民百姓的婚姻方式产生种种影响。一种婚姻习俗,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婚俗道德。婚俗道德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婚俗会有极大的不同。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文化观点的差异,婚俗道德也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婚姻方式的主体是包办婚,但是,这并不排斥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存在的自主选择婚.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艺术价值常常体现于两种对立的婚姻现象之中。包办婚与选择婚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闪光点,是诗人、作家、画家讴歌自由恋爱、封建包办婚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素材。[详细]
-
中国婚俗的起源
关于婚姻的语源,据《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关于结婚仪式的起源,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唐代杜佑说:「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 殷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时,六礼之仪始备。」 在伏羲氏时代,人们以渔猎为主,以兽皮为贵,所以在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也就是所谓的「俪皮之礼」,我国古代嫁娶的俪皮为礼,是婚姻礼俗的开端,大戴礼感志篇:「凡淫乱生於男女无别,夫妇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通鉴外纪:「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春秋公羊庄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详细] -
周公礼制至改革时期的婚俗
中国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不断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围绕“三书六礼”。
3000多年前的周朝的周公制“婚聘六礼”。周代的《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古代婚礼“六礼”中就记载着每一道程序都要敬拜和请示祖先的例子。直到近代,人们仍然沿袭古代的习俗,将拜堂(祖灵)、拜天地等作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象征吉样的礼物在婚礼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婚礼中也会有一些象征性的避邪过程,如照花轿、闹洞房等。 婚聘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是从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详细]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集体婚礼
说起集体婚礼,近年来众人并不少见,庞大的阵容,彩色气球和虹门,锣鼓喧天,场面非常壮观,浩浩荡荡的车队让人一饱眼福,然而昔日的集体婚礼也令人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级党政工团在党团员和广大青年中就倡导易风易俗简办婚事,提倡举办集体婚礼。1981年春节扬州邮电局党政工团就有三对青年参加了扬州地直机关举办的集体婚礼,会场俭朴穿着朴素大方,局党委书记姜信和党政工团负责人参加了大会,新婚青年很受鼓舞,局内广大未婚团员青年表示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从简办婚事,以致后来在局内蔚然成风,这组照片就是这次集体婚礼的珍贵镜头。[详细] -
90年代:奢侈嫁妆是3000多元彩电
和大多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年轻人一样,在经过了双方父母的认可后,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没有买那时已经在我们小县城流行的三金首饰,没有豪华排场的婚礼仪式,更没有家属楼,在老公单位的房子里安了家。唯一奢侈的结婚家具是价值三千多元的彩电。当时也没想着向家里要钱,丈夫向同学借了一些,购买东西都是根据我们的经济情况而定。好在虽然我们没有向家里要,但是婆家人还是很通情达理,他们给我们买彩电钱。婆婆还在家里为我们精心置办了被褥。
时代在发展,年轻人渴望生活的舒适一点,无可厚非,但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花起来父母的钱一点也不心疼,我觉得不可取。想想我们走过的路,我觉得 幸福的婚姻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详细] -
婚俗弃繁从简 农村婚事变得“很效率”
2011年春节,记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老家发现了可喜的变化,原先繁琐的农村婚俗已经变得简化了很多,但新人又没有抛却尊老、孝敬等优良传统。这种变化,无异给农村注入了一股新风,使老人免去了许多人情负担,年轻人能够轻装上阵,满怀激情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村婚俗的简化得益于打工之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外出的农村青年多了起来。在打工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婚俗观念逐步改变,婚姻圈子逐渐放大,思想日益开放,社会经验不断积累,而老家的父母脑筋也慢慢转化,不再包办孩子的婚事,不再强迫孩子走“明媒正娶”之路,开始接纳外地媳妇,只要两情相悦\尊重老人,就可以了。[详细]
让节俭婚礼成为“精神盛典”
豪华婚车开路,超大宴席铺开。近年来,年轻人婚礼的铺张浪费程度时常引发人们的争议和思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婚礼的流程和形式也越来越高——酒席要丰盛,布景要盛大,典礼恨不得变晚会……婚姻开启了人生新的生活,养成勤俭持家的习惯才能在困难来临时携手共度难关。韩非子曾说,“侈而堕者贫,力而俭者富。”希望所有即将步入婚礼殿堂的人,让幸福婚姻从节俭养德开始。[详细]
倡导结婚登记颁证仪式 培育庄重节俭婚礼新风
近年来,民政部门倡导结婚登记颁证仪式,把开展结婚登记颁证服务作为促进婚姻家庭幸福、推动移风易俗改革的重要举措。并强调,举行结婚颁证仪式,应当坚持自愿原则,由结婚当事人自主选择,不得附加任何损害当事人利益的条件。同时,坚持免费颁证服务,不得强制、劝说、暗示当事人支付费用,通过结婚登记颁证工作为更多的婚姻家庭添福添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