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不能太功利
直到今天,许多中小学还在办一些给父母洗脚、磕头之类的活动,以期培养孩子乖巧、听话、孝顺的性格。“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育儿观念从古至今就一直压在公众头上,成为代代相传的一个沉重负担。有学校举办所谓的“孝敬文化节”,并动员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地在父母面前下跪,背后无疑是传统的孝道理念在支撑。之所以会如此,说到底,还是认为孩子欠父母的太多。
其实,为人父母,就是要学会体验生养孩子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而不该那样功利。 一个孩子被带到人间,确实是一件头等的大事。作为父母,从孩子诞生那一刻起,自身的生活就要发生根本性变化,父母应把这种变化看成是人生幸福的另一个开端。因而,作好为人父为人母的心理准备是最重要的。看着一个新的生命逐渐在你面前快乐地成长,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形成自我,看着孩子哭,看着孩子笑,看着孩子胡闹,看着孩子犯一个又一个错误,看着孩子无助地看着你……这一切其实都是乐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自然不必再用跪拜这种形式来回报。
【详细】
传播孝文化别止于跪拜
现代中国社会需要传播的“孝”本质上讲是“感恩”,这种“感恩”背后的价值观与“平等”、“自由”和“权利”的价值观并不冲突,这种被注入了现代性内涵的“孝”当然需要作为社会公共观念的“育婴房”——新式学校来传播,因此,学校公开化有选择性地传播孝道文化无可厚非。
当然,孝的传播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连续教化行为,需要经过“知”、“情”、“信”、“义”、“行”等多面向的纵深习得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内省”和“外化”。向父母下跪的孝道文化仪式只是间乎“知”和“情”之间的一个小环节,我们绝不能将仪式化中某个单一环节剥离出整个教化过程而武断地评价为作秀,也不能由此故意妖魔作为“感恩”内核的现代孝道传播,认为其是对个体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背离。事实上,如果把向父母下跪仅仅看做是形塑以“感恩”为实质的现代孝道文化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将之理解为一个集体性的仪式,那么这种仪式无疑具有更多的价值合理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