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
00
摄影:邓清林
文字:周洁 李荷雷
文字:周洁 李荷雷
周再行是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的主教练,2006年受四川省残联、省体育局委托,组建了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12月1日,当我们见到周教练时,他正整带领着几名聋哑乒乓球运动员在做热身运动,准备开始一天的训练。
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军团共斩获107金81银51铜,创51项世界纪录,239枚奖牌稳居奖牌榜首位,实现金牌榜、奖牌榜四连冠!当人们为运动员喝彩,感动于他们的自强不息时,更感动于那些站在这些残疾运动员身后默默奉献的教练。
本期《川人百味》带你走近残疾运动员的“金牌教练”周再行,去听听他的故事。
往期回顾周再行是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的主教练,2006年受四川省残联、省体育局委托,组建了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12月1日,当我们见到周教练时,他正整带领着几名聋哑乒乓球运动员在做热身运动,准备开始一天的训练。
今年61岁的周再行,从事乒乓球运动已经整整50年,从小就在乒乓球运动上展示出了极高的天赋。1966年,年仅11岁的他被选进四川省体工队,成为当时全队最小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16岁便代表四川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1973年,18岁的周再行作为四川队头号主力队员,代表四川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
1976年,周再行退役。因为技术过硬,1977年他转任教练,继续着自己最喜爱的乒乓球运动事业。“我做教练,主要是开展青少年的乒乓球运动训练。”周再行说,乒乓球运动要事业长青,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随着国家对于残疾人运动的重视,2006,四川省残联、省体育局委托周再行组建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要求他组建一支能在全国叫响名号、促进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队伍。接到任务的周再行深感重任在身。“先不说能不能出成绩,光是选苗子、带队伍都不容易,毕竟这些队员都是身有残疾的,运动训练十分困难。”
“对残疾人的训练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肢残,有的聋哑。无论是自身体能,还是相互交流都存在问题。”虽然困难重重,周再行还是接过了任务,顶着压力迎难而上。而让他敢于迎难而上的,却是再朴实不过的想法:“我是觉得,这些残疾人都不容易,我该帮帮他们。”
和残疾人运动员在一起训练的日子,周再行付出的努力,比常人想象得多得多。“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他们成绩提高,又要照顾到他们身体的特殊情况。”周再行说,如果说训练健全人时付出的努力是100%,那么训练残疾人运动员付出的努力至少是300%,甚至更多。
对于行动不便的运动员而言,训练中最难的当属体能训练。帮运动员按摩、热身,成了周再行每天的必修课。“肢残的运动员,很多体能训练做不了,但是像热身这种不做不行,所以只能我带着他们,借力帮着他们做。”周再行说,有时候帮运动员做完热身,自己经常累得浑身是汗。
残疾人乒乓球队员中,聋哑人比较多。为了让运动员更加明确训练目的和要求,周再行常常需要把训练内容写在白板上。
“和聋哑运动员的交流是很困难的。写白板是一种方法,但是这只能解决基本要求,没办法讲清楚在打球的时候该怎么用力,怎么思考等等。”周再行说,为了和聋哑运动员交流,他自创了训练手势,常常一边说,一边比划。
为了让聋哑运动员掌握打球的技巧,周再行常常需要手把手地带着运动员练习几千次,上万次。
类似击球落点、球拍触点等一些技巧关键点,周再行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运动员讲解、一遍又一遍耐心地用实物进行引导。
“聋哑的残疾运动员,虽然听不到,但我还是要反反复复地和他们讲。这样他们才能从我的手势、我的口型去理解训练内容。”长期、高频率地说话,周再行的嗓子常常处于充血状态,只能靠喝枇杷蜜来缓解。
周再行说:“球场上我是教练,球场下我还是保姆、保安、心理辅导员、急救队队长……运动员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我都要做。”图为球员休息时,周再行在打扫训练场,拾捡乒乓球。
铺床叠被、洗衣做饭……在运动员的眼里,周再行不仅仅是教练,更像是家长。运动员黄家鑫说:“周老师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有这样的教练很幸福。”
除了训练,运动员还都喜欢找周再行聊天,向他倾诉一下心中的苦闷和困扰。周再行也总是耐心地开解他们,帮他们排忧解难。
从2006年组建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以来,周再行已经带领残疾运动员取得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共11个。
在周再行的心里,比赛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通过体育锻炼,让这些孩子们在身体上得到一定康复,加强他们的对外交流,让他们更自信、阳光,能像健全人一样地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