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达州】大竹县:探索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同扶志扶智之路
2020-05-25 16:41: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继续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过于简单,只关注提高贫困者当下的经济收益,忽视了其精神文化需要和教育培训需要,有的干部甚至对贫困人口存在歧视心理。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探索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意愿和能力。我们课题组,通过对大竹县三年来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系列经验、模式和做法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就是从理论层面对大竹县扶贫同扶志扶智进行进一步总结,进而提出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对策和建议,以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效为事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纠正认识误区,改善扶贫工作,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树立脱贫光荣导向,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大竹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神,扎实开展扶志扶智活动,始终把“感恩奋进”“两学一做” “农民夜校”等教育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结合,有力推动“精神扶贫”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探索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意愿和能力。我们课题组,通过对大竹县三年来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系列经验、模式和做法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就是从理论层面对大竹县扶贫同扶志扶智进行进一步总结,进而提出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对策和建议,以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效为事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大竹县脱贫攻坚的现状

  大竹县位于达州市南部,为全省88个、秦巴山片区34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县。2013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386人,贫困发生率为10.3%。到2018年9月底,全县88430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70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27%。2019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竹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高质量整县摘帽。

  为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竹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集全县之智、聚全县之力,下足“绣花功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和“四个好”要求,紧扣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目标,不断优化政策供给、细化帮扶措施、强化保障投入,纵深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力提升脱贫攻坚实战本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二、大竹县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大竹县大力实施“大走访、大排查、大落实”回头看活动发现脱贫攻坚领域特别是扶贫与扶志扶智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责任落实方面。1. 责任落实未全面到位。个别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对驻村帮扶工作管理缺失,脱贫攻坚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个别帮扶干部在帮扶工作落实上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未针对性地开展脱贫帮扶,导致帮扶工作满意度不高。个别乡镇研究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不够,在政策执行、资金使用、项目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个别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不够到位,存在重布置轻监管,扶贫项目监管不够到位的现象。易地搬迁目前仍存在已拆除但未复垦复绿;个别危房改造户没能完全排除安全隐患;个别医院收取贫困户住院押金。2. 帮扶力量帮扶力度有所减弱。县脱贫摘帽后,有的帮扶干部产生了“松口气、歇一脚”的想法;个别帮扶干部思想松懈,有疲惫厌战情绪,帮扶到岗到位情况较差,帮扶措施单一,后续缺少实质性帮扶措施;个别帮扶干部自身政策掌握不准确,政策宣讲过程中存在偏差。3. 扶贫工作推进不平衡。大部分资金、项目主要集中投放到贫困村,对非贫困村投入较少,导致贫困村发展较好,非贫困村发展缓慢,部分非贫困村发展已不及贫困村。

  (二)扶贫政策执行方面。1. 有的扶贫政策未完全落到实处。存在收入预计不达标未纳入低保兜底的现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34户预计201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能超过3750元,其中已脱贫户29户、2019年计划脱贫户5户。这部分贫困对象属老人户或家庭缺乏劳动力,发展产业、创业就业都无能为力,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从而反映出我县“两线合一”和低保兜底政策未完全执行到位。2. 有的扶贫政策执行发生了偏差。有已脱贫户已享受了住房保障政策,但其现有住房仍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是在危房改造中政策执行发生了偏差,危改户没严格执行危房改造标准,导致C级危房改造没有达到加固危房消除安全隐患的效果。3. 有的扶贫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一是基本医疗政策宣传解释工作未完全到位。根据“达市人社办发﹝2018﹞148号”文件规定,贫困人口县域外住院不享受贫困户倾斜支付政策。但有贫困患者坚持在该民营医疗机构住院,因此医院将患者视为普通患者,收取了住院押金。这反映出我县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宣传解释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二是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政策解释不到位。由于贫困户对动态调整政策不了解,不主动反映家庭人口变化情况,导致村组干部对贫困户家庭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出现动态调整不及时的现象。大排查发现,全县涉及动态调整不及时的有28户。三是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未完全到位。部分群众对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的对象、条件、标准和申报流程不清楚,知晓度低。

  (三)问题整改落实方面。一是举一反三力度不够。各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对上级反馈的问题,均开展了自查自纠,但主动发现问题较少,举一反三力度不够。二是问题整改不彻底。上级反馈的脱贫攻坚问题,我县均进行了自查自纠,但在大排查工作中,发现仍有个别问题整改不彻底、不到位。

  三、大竹县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的举措

  (一)采取多种举措,同步扶志扶智

  1. 感恩奋进大宣讲。“我们讲历史文化,就是要树立起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书写好当下的历史,保护好现存的本地文化,传承好优秀的文化传统……”2015年7月底至8月初,在大竹县开设的《大竹讲坛》电视专栏里,该县副县级理论教员杨先云以《大竹历史文化概述》为题,从大竹的沿革与建制、巴文化和賨人文化、大竹土地上遗存的三国文化、竹文化与麻文化等8个方面做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讲解,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这标志着《大竹讲坛》电视专栏正式开讲。一是 “大竹讲坛”巡回报告。为提升该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和引领力,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开设 “大竹讲坛”电视专栏,开设政策讲堂、道德讲堂、法治讲堂、文化讲堂和百姓讲堂5大主题板块。找来“群众身边人”,讲好“群众身边事”。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产业脱贫、自强不息、知恩感恩、致富模范、邻里互助等五类共50名模范人物,赴各地特别是贫困村开展巡回报告。他们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亲身经历,用农村广大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大主题”转为“小话题”,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摆脱贫困,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奋进之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努力奋斗。二是“感恩・奋进”竹乡传声。为坚定贫困户脱贫奔康信心,增强他们知恩感恩意识,2017年6月,大竹县成立 “竹之声”基层理论宣讲队,找来“群众身边人”讲好“群众身边事”,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最基层。宣讲团成员全部为村组干部、贫困群众,宣讲内容均是自己亲身经历,用真情、用事实讲述脱贫攻坚中党的恩情和勤劳汗水。选聘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理论宣讲员884名,每个行政村配备2名基层理论宣讲员,深入442个村(社区),以通俗易懂的“乡音”“俗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脱贫攻坚等政策快速传递到基层。全县已宣讲2.8万余场,实现70个省定贫困村8389户24644人及插花贫困户19424户54819人激励全覆盖。

  2. 入户民情大走访。扎实进行“党建扶贫攻坚年”九大行动。完善“5+2”“3+2”驻村帮扶机制,建立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考勤、请销假、学习、工作、考核等制度,“每周5天4夜”与村民同吃同住,实现贫困村、非贫困村党建引领“5+2”“3+2”帮扶全覆盖,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轮回开展民情大走访。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 “干群心连心·民情大走访”“脱贫帮扶日”等活动,在心理上、情感上与群众实现“无缝对接”,架起干群连心桥,加快全县脱贫奔康步伐。2017年5月起,大竹县深入开展“民情大走访、干群心连心”活动,全县1.3万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每月10日主动迈出机关门、走进群众家,足迹遍及51个乡镇(街道)、443个村(社区)、31万余户农家,收集群众诉求8000余件,办好事实事3127余件,调解处理矛盾纠纷3100余起,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收到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良好成效。同时,大竹县还建立健全了长效联系机制,明确“每年1至6月、7至12月各集中开展1次民情大走访”“六个必问”等硬性要求、刚性指标。统一制发“干群连心卡”,向干部群众公开结亲连心干部工作单位、姓名、联系电话,架起了干部群众全天候交流沟通“桥梁”,实现了干群常态联系、无障碍沟通。

  3. 先进典型大评比。开展先进典型评选等“扶志脱贫争先锋”系列活动,从思想、志气、信心等方面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采取大会“公开评”、先进事迹“大家讲”等办法,在全县广泛评选“十大产业脱贫模范人物”“十大自强不息模范人物”“十大知恩感恩模范人物”“十大勤劳致富模范人物”“十大邻里互助模范人物”,评选10个爱心组织、10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0名脱贫示范户。举办“脱贫攻坚知识竞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扬。在全县评选“感恩奋进”模范村10 个,分别奖励 3 万元,用于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建设。

  4. 创业先锋大交流。持续组织帮带扶贫。复制推广庙坝镇长乐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推行八渡乡“党员+”、李家乡大湾村“互联网+”等模式,深化“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帮扶机制,有效树立起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技术帮扶支撑、科技示范宣传的扶贫机制,加快培育具有现代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全县近1万人依靠产业发展增收脱贫。创业先锋交流带动。在全县农民中遴选100名有创业经历或产业基础、观念先进、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的现代农业创业先锋,进行座谈交流,并建立“一帮一”“一带多”的联络互助机制,帮助找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办法;以此带动和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为农村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持续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6个。在贫困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0亩,培育科技示范户140户。

  (二)凝聚各方合力,助力稳定脱贫

  1. 拓展创业就业培训,提高群众脱贫奔康技能。采取“沉下去+请上来”方式,建立“群众点单、组织下单、部门接单”模式,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下乡进村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扶贫”。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大竹运管中心投入运营,聘请专家115人、信息员288人;开展种养实用专业技术培训190期、参训人数达1.14万人次。投入资金242万元,完成职业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2019人,投资50.4万元对农村劳动者380人进行劳务品牌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农村劳动力输转就业10452人。组织全县80个农技协和38个科普示范基地的会员开展技术指导15365人次。大力实施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接受培训。全县集聚区入驻创业企业103户,培训6949人次,农村电商网络销售总额突破3亿元。2017年度,大竹县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立“返乡民工创业园”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开展 “百企帮百村・脱贫手拉手”等结对帮扶活动,设立1300万元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创新实行“1名创业者+1个承办单位、1名联络员、1名创业导师”的辅助机制,促进农民工回乡成功创业1200余人,创办企业50余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2万余人。

  2. 健全扶志扶智机制,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结合“扶贫+扶志”机制,全面开展切实提升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活动。开展以“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为主题的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演讲报告会。报告会通过短视频、小游戏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围绕“脱贫先立志”的主旨,与贫困群众零距离交流,目前,已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展报告会20余场,受益群众9000余人次,有效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引导社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圆梦行动志愿者志愿扶贫活动,投入资金15万元,在乌木镇乌木村、清河镇龙洞坝村等5个贫困村新建“留守学生之家”,关爱贫困群众留守学生(儿童)2000余人。

  3. 强化定点帮扶成效,加快贫困村脱贫坚实步伐。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通过“雨露计划”“百工技师”“万企帮万村”“社会扶贫网”“社会扶贫日”等方式,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倾力帮扶贫困群众,共同决战决胜贫困县摘帽。深入实施“领头雁回引”“能人助村”计划,充分发挥贫困村“5+2”、非贫困村“3+2”帮扶力量作用,因户因人精准帮扶,有效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创新实施“能人助村”计划、“十佳领头雁”评选活动。通过县内县外、党内党外找“能人”,畅通渠道、组织引领请“能人”,结对帮带、按需培养育“能人”,按需匹配、人岗相适用“能人”的方式,在全县建起了产业发展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四类、2879人的“能人库”。2013年换届以来,全县共回引了258名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有37人走上党组织书记岗位,29个后进村借力能人实现了转化升级。“能人助村”激活带动了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走出了一条“回引能人、强村富民”的新路子,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加强省、市级直接定点帮扶力度,引进各类资金,实施帮扶项目。大力开展“10•17”国家扶贫日公益品牌创建行动,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三)树立文明新风,建立四好新村

  1. 文明之花处处开。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推进“四好村”创建。县电视台、《幸福大竹》刊物、“大竹发布”等县域媒体通过播放公益广告、《感恩奋进脱贫歌》等励志歌曲、发布《感恩奋进倡议书》、曝光不文明行为等多种形式加大文明引导;深入开展“感恩奋进•脱贫光荣”为主题的百场文化下乡活动,原创并展演小品《治病》、歌舞《竹乡茶馆》、音乐快板《脱贫攻坚暖竹乡》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扶贫主题演出160场。全县评选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评出身边好榜样,带出竹乡好风气;组织青年志愿者8000余人次深入贫困村,开展文明习惯示范行动,促进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2. 人居环境惹人爱。依托建设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两靠近三融合模式”,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探索出一条符合大竹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全县1884户5522人搬进新居,新改建乌木、姚市、柏林、八渡等城乡农贸市场4个,新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70个。加快“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建成森林人家3户,高明镇车历村、大良村及杨家镇六合村等创建市级高级生态村,杨家镇六合村的李培琼等15户家庭创建市级生态家园。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整合相关项目,建设幸福美丽新村55个(其中扶贫新村20个),创建县级“四好村”92个、市级“四好村”61个、省级“四好村”15个。实现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6.5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500元。在全县贫困户和农村困难群众中,开展改厨房、改厕所、改地面、改电路、环境治理和满足一个微小心愿的“四改一治理”和“微心愿”行动。全县共投入资金 8365.87万元,完成贫困户“四改”项目10642个、环境治理项目3662处、微心愿集中实施项目2147处、微心愿单户实施48839个,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3. 文明新风树起来。针对农村一些地方存在赌博、迷信、不孝敬父母、大操大办宴席等不良风气,各村(社区)召开群众大会,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进一步强化良好的村风民风。针对落实惠民政策不公“优亲厚友”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对符合贫困条件但未建档立卡的对象及时纳入,坚决杜绝贫困人口错评、漏评以及脱贫人口错退的现象发生,树立正气风尚。针对“等靠要”问题,由村组干部、基层理论宣讲员等对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的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奋进意识。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蓓蕾花开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