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宜宾】筠连县:坚持“六个精准”为靶向 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
2020-05-25 16:58: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2014年以来,筠连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按照“三年全面攻坚、两年集中攻坚和巩固提升”要求,坚定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六个精准”为靶向,探索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力的经验做法,现汇报如下。

  一、创新“1+4”产业扶贫机制,破解产业扶贫资金怎么来的问题

  “1”即创新建立以政府引导为基础,贫困群众参与为核心、市场主体加入为助力的肉牛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山区资源禀赋、精准扶贫实际情况和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政府出台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每年安排700万元肉牛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母牛产仔奖补、贷款贴息、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和肉牛保险。

  “4”即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柔性技术服务、金融梯级叠加、双重风险防控四大机制。一是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机制,破解贫困群众“致富无路”困境。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用于饲草基地、养殖圈舍建设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丰富的青饲料资源开展肉牛养殖,并采取“牛粪-沼气-牧草”“牛粪-蚯蚓-鸡”等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减少化肥用量、面源污染和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效益的“两减少、两提高”格局。二是构建柔性技术服务机制,破解贫困群众“技能缺失”困境。在增强基层公益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市场主体和外部专家的技术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在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和肉牛饲料商等提供养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基础上,通过电视点播系统培训肉牛养殖、饲草种植、疫病防控等技术。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了“科研院校攻关研发+县级畜牧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面推广+村级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服务”的三方联动机制。三是构建金融梯级叠加机制,破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困境。瞄准产业扶贫的资金瓶颈,叠加政府、社会、银行金融创新举措,有效摆脱了依靠单一金融举措扶贫力度不足的制约。在适合发展肉牛的贫困村中,政府统一购买并免费发放给每户贫困户一头母牛,奠定其无本发展肉牛产业基础。探索出“借牛还牛”发展模式,由合作社将优质能繁母牛借给贫困户饲养,并免费提供配种、防疫和技术培训服务,母牛增值部分及母牛所产牛犊归贫困户所有,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回收销售解决其销售担忧。四是构建双重风险防控机制,破解贫困群众“风险难担”困境。我县充分考虑贫困群众承受产业发展风险的能力极差的实际,在肉牛产业发展中,采用构建双重风险防控机制,促进肉牛产业稳定发展。创新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有效应对经营风险;制定“筠连肉牛风险补偿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建立风险分担和贴息机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二、推行贫困村一村一名纪检干部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推行贫困村一村一名纪检干部,变“事后被动查处”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用铁的纪律为脱贫攻坚工作保驾护航。

  一是“两个覆盖”拓宽监督领域。纪检干部“全覆盖”贫困村,从纪委局机关、部门和乡镇抽调 61 专职纪检干部派驻 61 个贫困村,统一制作“一村一名纪检干部”公示牌,悬挂于村活动室显要位置。纪检监督“全覆盖”贫困户,每户贫困户发放一张监督卡,告知举报途径、方式,驻村纪检干部电话和县纪委信访举报电话,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反映问题。

  二是“三项重点”聚焦关键环节。重点关注低保、五保、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各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重点关注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申报、审核审批、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重要环节中以权谋私、徇私舞弊、优亲厚友,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等问题;重点整治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搞变通、兑现打折扣,不能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等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的行为。

  三是“四员职责”明晰工作任务。当好“信息员”,定期走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及贫困户,收集社情民意,形成书面情况每季度向县纪委报告。当好“监督员”,负责监督贫困户识别、项目资金的安排落实、惠农政策执行、村务组务公开及所驻村相关人员的履职情况。当好“宣传员”,负责宣传扶贫领域的相关政策,纪律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的途径、范围、方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当好“协调员”,对贫困户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反馈和帮助;对所驻村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协调相关部门一同解决。

  三、“一村四警”法治扶贫新模式

  筠连县创新推行“一村四警”(由公、检、法、司111名干警对口帮扶61个贫困村,每4人一组)法治扶贫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是“三项任务”明确“四警”职责。公示“警民服务牌”,依托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村务公开栏等,将联系干警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相片、职责、服务承诺等内容进行公示,确保家喻户晓。发放“警民联系卡”,将“一村四警”基本情况制作成警民联系卡,发放到每个农户家中,增加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确保群众有法律方面的需求能及时与联系村的“四警”取得联系。当好“警民连心人”,建立贫困村免费法律顾问制度,积极为贫困村(户)提供全方位免费法律服务,实现“村级管理民主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化、矛盾纠纷村内化解、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

  二是“三项举措”发挥“四警”优势。培训一批普法骨干,组织“一村四警”定向培训贫困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组干部,将贫困村的村干部培养成“普法骨干”,将贫困村的村民小组长培养成“普法联络员(宣传员)”。完善一个村规民约,根据各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指导协助他们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使村规民约内容更贴近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传授一套维权方法,以法治文化“四下乡”活动为载体,将“德润法治”“感恩法治”“廉洁法治”“诚信法治”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切实加强群众用法维权能力。

  三是“三大工程”凸显“四警”成效。实施“法治宣传引领工程”,建立普法文艺宣传队伍,会同宣传文化部门深入贫困村、学校,组织开展“讲法治故事”“演法治节目”“唱法治歌曲”“读法治文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实施“法律服务利民工程”,每个贫困村1名法律顾问,定期宣传土地承包经营、林地流转、惠农政策等方面政策法规,指导贫困村规范签订合同、审议村规民约、起草法律文书,为村委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实施“法治保障集体经济工程”,针对在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劳资纠纷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法律服务,保障脱贫集体经济项目顺利实施,促进村集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五同帮扶”全面提升群众认可度

  为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筠连县创新推行以“农活同干、节日同过、政策同学、问题同找、整改同抓”为主要内容的“五同”干部帮扶模式,6000多名帮扶干部走出机关,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因户施策开展精准帮扶活动。

  农活同干——在共同劳动中建立信任。身体力行与贫困户一同生产劳动,帮助贫困群众抢种抢收,解决贫困群众缺乏劳动力、科学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问题;一起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引导贫困户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节日同过——在贴心交流中融合感情。帮扶干部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贫困人口生日等期间,自带食材到贫困户家中共同过节,与贫困群众深入交流,了解愿望,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情感距离,让贫困户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扶智和扶志。

  政策同学——在教育引导中找准路径。与贫困户一同学习《精准扶贫到户政策明白卡》,使贫困户“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同时,帮助贫困户增收找出路,脱贫找措施,让所有贫困户“家家有脱贫措施,户户有增收门路”。

  问题同找——在客观分析中形成共识。与贫困户共同查找致贫原因,一同核查扶贫手册、帮扶信息卡、脱贫成果表、达标认定书等资料填写情况,对照“一超六有”查找问题短板,让贫困户了解自身在脱贫致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整改同抓——在克难奋进中脱贫奔康。针对“一超六有”稳定脱贫和巩固提升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制定整改计划,尽心尽力帮助解决贫困户最想、最急、最盼的实际困难。同时,引导贫困群众增强感恩奋进、自力更生、勤俭持家、遵纪守法,养成好习惯,高质量实现“一超六有”标准。

  五、创新督导考评体系倒逼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见效

  创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块抓条保”督导考评机制,倒逼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一是实行“四包”制度。采取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分管县领导包扶贫专项、帮扶单位包贫困村、帮扶干部包贫困户的方式压实帮扶责任,保证乡“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各项指标责任到人,对标达标。

  二是建立“五线督查”机制。实行督查组常态督查、县级牵头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蹲点督导、县级帮扶领导定时督查、五大片区的县领导包片督查、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挂牌督办的方式开展督查工作,确保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三是实行“五位一体考核”。采取半月一通报、每月一评比、两月一拉练、季度红黄旗、年度综合评价办法对各乡镇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分别综合评定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考核等次,其中结果性考核未通过省、市验收的,直接确定为“差”。

  四是坚持“三层问效追责”保持高压推进。采取约谈提醒、责令整改,大会检查、电视问政,诫勉谈话、启动问责等方式,对脱贫攻坚工作不负责任、推进不力、落实不到位、影响脱贫摘帽大局、造成严重后果的县委严厉问责追责,甚至不摘“贫帽”就摘“官帽”。

  六、“四种模式”筑牢贫困户稳定增收屏障

  一是“基地+专合社+就业”,农民变员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引进双星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蓝伯特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茶叶、漆树种植基地并吸纳贫困户劳动力 489 人次;成立团林济众鸽子养殖、镇舟尖峰旗祖种植、腾达富农肉牛养殖等24 家种养专合社,共雇用贫困户劳动力 288 人次;采取“借牛还牛”模式,27 户贫困户为肉牛专合社代养仔牛至架子牛获得代养劳务费。脱贫攻坚以来,仅基地务工一项,贫困户户均增加收入每年就达 6000 元以上。同时结合村级治理需要,设置环境卫生保洁、公共服务设施维护、林业管护、河流生态巡护等公益性岗位 1919 个,优先聘任有条件能胜任的贫困户担任,聘期 12 个月,每月报酬 400 元,贫困户家庭年收入增加 4800 元。

  二是“项目+资产+收益”,资金变股金,增加转移性收入。选择乐于扶贫助困、符合项目承接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政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企业发展产业。投入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经营主体自有资产形成混合所有制资产,进行股权量化,政府投入资金对形成的资产持优先股,将优先股按一定数量分配给特殊困难贫困户或全部贫困户,持股贫困户获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红,并实行股权动态管理,确保贫困户普遍受益。截止目前已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共 23 个,累计投入资产收益扶贫资金 1060 万元,覆盖贫困户 720 户,股权收益每年户均 600 元以上。

  三是“电商+市场+订单”,产品变商品,增加经营性收入。

  充分发挥工业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支持、鼓励登记注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认购协议,贫困户家庭生产经营的农产品,按照同类农产品只能与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协议的原则(不同类农产品,贫困户可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工业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按每份购销协议对认购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奖补,有效打通贫困户农产品转变为商品的市场通道,既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认购农产品、参与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又有效帮助贫困户实现家庭收入稳收增收。截止目前共投入工业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150 万元,阿婆食品等县内 12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 482 户贫困户建立起购销合作关系,签订订购协议 1000 余份,帮助每户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 300 元以上。

  四是“政府+平台+托管”,资源变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针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散而小”且难以持续发展的现状,在团林苗族乡探索试行“委托经营”模式,该乡 61 户贫困户将安排的养殖补助资金 49.3 万元购买鸽子,放到济众鸽子养殖专合社济众饲养,每年代养鸽子的销售收入扣除饲养和管理成本后,按比例分成,2018 年已实现利润 3 万余元,户均增收 700 元以上,既解决贫困户单户经营市场价格低、市场销售难的问题,又有效避免贫困户在禽(畜)出栏后缺乏自主接续发展意识,确保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持续发挥作用。针对蒿坝镇等4 个烤烟主产区每年烟地闲置期适宜种植榨菜的季节性特点,通过“平台+政府/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托管订单农业新模式,引进重庆美村科技“聚土网”平台,对土地进行集约规划,有效整合闲置碎片化土地面积 5 万亩,其中 2 万多亩发展榨菜种植业,涉及农户 1600 户,其中贫困户 415 户,订单产值 3500-4000 万元,户均增收 6000 元,探索出一条规模化精准脱贫的新路径。

  七、完善外出务工贫困户立体帮扶机制

  一是精准摸底,建一个信息库。县、乡、村三级联动,建立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台账:对已实现稳定就业的,详细统计其就业时间、就业地点、用工单位、住址、联系方式、月工资收入等具体信息。通过数据比对等方式,了解核实其就业失业状态,详细掌握农村贫困劳动力年龄结构、技能素质、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完善和及时更新各项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

  二是感恩教育,致一封感谢信。以筠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名义,向贫困劳动力就业企业邮寄一封感谢信,向企业宣传扶贫政策及鼓励措施,感谢当地企业为我县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积极协调配合企业做好对贫困户的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希望企业一如既往,从提升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感恩思想、责任意识、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和帮助,并邀请企业到筠连参观考察。

  三是真情关怀,寄一封公开信。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名义向在外务工贫困户发出公开信,讲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家乡人民凝心聚力、奋发图强、苦干实干,城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传递家乡的关怀和牵挂,鼓舞外出务工贫困户的脱贫斗志,通过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富而思报,振兴乡村,早圆脱贫奔康致富梦。

  四是全面覆盖,邮一份政策明白卡。通过投寄政策明白卡,向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积极宣传精准扶贫、脱贫各项政策标准要求,让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看得懂,说得出自己享受到的扶贫优惠政策,明白自己享受到的扶贫政策来之不易,引导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五是因户施策,制一份培训需求清单。结合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了解贫困户的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统计出需要培训的就业行业、培训人数和具体技能等,整理出详细培训需求清单,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抢抓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政策,让每一名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接受至少 1 次免费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劳动型技能人才。

  六是动态管理,每月一次沟通联系。帮扶责任人每月以打电话或者短信、微信、QQ 等方式与外出务工贫困户沟通不少于 1次并进行记录。通过沟通向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关心贫困劳动力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争议调处、权益保障、应急救助等跟踪服务。用真心、用真情跟踪好、服务好外出务工贫困户,使他们更能安心务工、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七是激励关怀,建立一套奖补措施。制定《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企业吸纳接受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6 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 1000 元吸纳奖励;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费补贴制度,对外出务工稳定就业 6个月以上,根据收入证明材料每人每年享受一次外出务工地与户籍所在地之间交通补贴,补贴标准为宜宾市内 80 元,市外省内300 元,省外 500 元。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蓓蕾花开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