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峨边移风易俗:除陋习树新风的样板行动
2019-06-11 14:58:00 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手机

 


白杨乡瓦洛村村民活动广场


俯瞰瓦洛村

  从峨边县城出发,记者随车一路攀爬盘山公路,到达白杨乡瓦洛村。站在村民活动广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脆红李长势极好,青色的果实已挂满枝头,预示着两个月后的丰收;行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村道两旁房屋窗明几净,墙上绘制了彝族特色鲜明的宣传画,倡导移风易俗的漫画墙和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很难想象,这里也曾经困顿落后。

  曾在瓦洛村小学任教多年的贾首健告诉记者,瓦洛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区,当年的瓦洛村每逢下雨,全村每家农户几乎没有一处可以搁脚的地方。看村貌,道路坎坷,泥泞不堪;看村舍,房前屋后,垃圾散落,甚至遍地牛羊粪便。

  过去,这里村民生活困窘,又因为不甘贫穷,反而追求“面子”“排场”,攀比思想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喜事和丧事的置办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大宴宾客,杀牛杀猪宰羊。其后果就是“喜丧一办一身债,劳苦一生为还债”,加重了贫困。

  不仅如此,彝族婚姻“双高”严重制约了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成为彝族婚恋的“高门槛”,变成了生产发展上的“债务坑”,就像沉重的枷锁,将村民牢牢拴在“贫困桩”上,苦苦挣扎,无法解脱。

  破除陈规陋习旧枷锁

  才有脱贫奔康新生活

  瓦洛村村民曲木阿古的三个子女全部考上了大学。大女儿已大学毕业,成为白杨乡的一名村医,两个儿子分别在成都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就读。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曲木阿古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读书享受县教育扶持基金和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不再有后顾之忧。曲木阿古夫妇争取到3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开始养跑山鸡,把闲置的土地种上脆红李,还在家里打造起了民宿,农闲时节又一起外出打工。一个家,老两口,四份工,四种收入,虽然辛苦忙碌,但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曲木阿古家靠辛勤劳动,成功脱贫摘帽,也成为了全村脱贫奔康的榜样。

  这本是值得骄傲、值得学习的事。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曲木阿古夫妇却笑不出来:家里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要上高中、上大学,要办升学宴,不知会花多少钱,足让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为了守住出现转机的生活,为了儿女的长远未来,老两口在村干部的开导和鼓励下,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节俭办宴。

  大女儿出嫁时,曲木阿古家严格按照峨边“德古”倡议的“双高”(注:即高聘金高礼金)治理规定,节俭办宴,聘金礼金不到7万元。曲木阿古家尝到了勤劳致富和文明新风的甜头,不仅是移风易俗的坚定践行者,更成为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后来,曲木阿古的父母去世,家人也没有大操大办,而是逐一告知家族亲戚,倡导现金赶礼,不牵猪赶羊,节俭办丧,仅此一项,就省下了10万余元。

  在脱贫攻坚战中,好政策可以给村民最有力的帮扶,而移风易俗行动,则为村民卸下了沉重的枷锁,破除了陈规陋习。

  现在,婚嫁、丧葬等事宜的置办标准,早已写进了瓦洛村的村规民约。村里还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勤俭创业、遵法守约,引导村民依法自我执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为全体村民的脱贫奔康扫除障碍。

  在村规民约的规范约束下,在村干部、“德古”的宣传劝导下,在更多像曲木阿古家人一样的新时代村民的影响下,瓦罗村村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大为提升。为倡导卫生文明新风尚,瓦洛村大力开展脱贫能手、致富之星、洁美模范、最美之星等多项评选活动,对获奖家庭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现在,不论走进哪一户村民家里,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净整洁,村民团结和谐,村容村貌、村风民风焕然一新。

  随着政策的落实和帮扶的深入,勤劳节俭由外在要求转化为了村民的内在品质,成为了当地的家风、民风、村风,并结出了“洁美星”、“致富星”、“和谐星”、“守法星”、“孝爱星”等一系列丰硕果实。

  如今的瓦落村已经脱贫摘帽。吉特石提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就担任了瓦洛村主任,他亲眼目睹了该村的发展,他用“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形容他内心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贾首建毫不吝惜地引用了《桃花源记》来描绘这个曾经工作过的小村庄。他说,最让自己震动的不只是清洁美丽的村容村貌,而是移风易俗行动开展以来,村民们的自立自强和快速转变。

  脱贫致富奔小康

  精神脱贫不能少

  瓦落村是全县移风易俗工作的“达标村”、“示范村”,而峨边彝族自治县的移风易俗工作是全省彝区“样板行动”。

  在这片创造了不少“峨边经验”的神奇土地上,不仅经历了“一步跨千年”的沧海桑田,人的素质和精神世界也如同涅槃的凤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

  在文化扶贫示范村创建过程中,瓦洛村念好文化扶志“三字经”,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旧的、迂腐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席地而坐到上桌就餐、从无序宰杀到节俭办宴、从牵猪赶羊到礼金慰问”三大转变,有效破除了盲目攀比的陋习。尤其是在新婚、办丧上,每户家庭平均节约近10万元!这笔钱用于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以及学习培训,对村民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过大吃一顿。

树上青涩的脆红李

  峨边移风易俗工作

  全省彝区“样板行动”

  实现百年梦想,建成全面小康,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近年来脱贫攻坚实践证明,通过有力的工作、对路的举措,能够较好地解决群众物资贫乏,但摆脱精神贫困,真正拔除穷根,推动峨边彝族自治县社会面貌革命性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峨边“三坚持三注重”有力举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精神攻坚战,成风化人、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素质,有效扭转了“双高”反弹、卫生较差、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为峨边凝聚脱贫奔康、绿色崛起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三纲”统全局。“三纲”,即峨边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行动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议》《关于移风易俗三年攻坚行动的计划》。县四大班子每个成员各挂一个村或一个社区,实现了移风易俗工作城乡全覆盖,全县上下已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局面。

  坚持“三法”破难题。“三法”,即“德古”调解工作法、“亲情”工作法、“三议”群众工作法。一是提升发展“德古”调解工作法,峨边率先在全省彝区建立“德古”参与司法救助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发展“亲情”工作法,将“亲情”工作法与干部大走访、三收一送活动、联户帮扶等有机融合,提高群众遵法守约意识。三是提升发展“三议”群众工作法,各村将村两委提议、村民议事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贯穿于村级事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不断增强基层工作透明度,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三载体”育新风。“三载体”,即三大工程、三大行动、三大保障。一是实施思想先导、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三大工程”为移风易俗补齐短板。二是开展卫生文明、勤俭创业、遵法守法“三大行动”为移风易俗培育新风。三是抓牢组织、制度、经费“三大保障”为移风易俗保驾护航。

  注重氛围营造。一是多渠道造势。在全县制作了移风易俗宣传标语、遵德守礼牌,设立了宣传栏,发放移风易俗宣传资料,运用LED显示屏、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营造了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二是多形式引导。常态化开展文化“大篷车”巡演、移风易俗“说唱跳”、百姓宣讲、农民夜校等活动形式,引导群众将移风易俗化为自觉行动,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是多载体教育。经常性开展感恩教育、习惯教育、法纪教育、风气教育、自尊教育等“五个教育”活动,助力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注重示范引领。一是开展“五星”评选,引导群众比学赶超。二是表彰先进典范,有效凝聚推进发展强大正能量。三是抓关键少数,强化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大操大办之风。四是开展移风易俗进校园“小手牵大手”活动,实现从校园文明到家庭文明及社会文明的跨越,从根本上阻断代际陋习。五是开展各类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时代新风。

  注重督查考核。一是实施“月督查季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相关部门、各乡镇的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二是实施“夺红亮黄”机制,每季度对督查考核前3名的乡镇和县级部门授予“流动红旗”,对考核后3名的乡镇和县级部门给予“黄牌警告”。三是开展“亮丑”行动,设立“移风易俗曝光台”。

  记者手记:

  峨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全县人民群众发生了三大改变:思想意识大改变、行为习惯大改变、环境卫生大改变。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移风易俗是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化工程,是树立文明乡风的迫切需要,是峨边绿色崛起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峨边正把凝聚起的精神力量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着力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记者 郭晓彤 摄影报道)

编辑:施华琼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蓓蕾花开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