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广安区:打造“文化+”美丽乡村
2021-08-17 11:02:00 广安日报
分享到手机

 

  灿烂阳光下,平坦的水泥路犹如条条银色的玉带,蜿蜒至村口;道路两旁,是一片片孕育着希望的良田……8月10日,记者来到广安区东岳镇玉观村,一幅乡村的秋日盛景在眼前展开。

  在玉观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文化院坝里。有的在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有的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有的则站在一旁拉家常……

  近年来,玉观村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两手抓”,在推动群众持续增收基础上,深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文化+”美丽乡村。

学知识,富“脑袋”。

东福阳光舞蹈团为参加广安区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做准备。

  “软硬”结合 夯实文化基础

  种养类、文化类、政经类、医卫生活类……在玉观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室内,一本本书籍整齐摆放在书柜中,村民正站在书柜前挑选、翻阅书籍。另一边,则摆放着电子琴、锣鼓、篮球等器材。

  “多多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村民邓路长是文化活动室的常客,农闲时,他常常来翻阅种养类书籍,给自己“充电”。

  “文化活动室如今已是村民的精神文化‘驿站’。”玉观村村支部书记刘天雄告诉记者,目前,文化活动室内有各类书籍6000余册,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增加或更新书籍,为村民提供精神“食粮”。

  据介绍,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9年,玉观村搬迁修缮了集文化院坝、文化活动室、远程教育培训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在以前,村民们不仅物质生活不太富裕,精神生活也比较匮乏。”刘天雄说,有了“自家”的文化阵地后,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自从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建好后,大家一有空都爱往这儿跑,这里现已成为全村最有‘人气’的地方了。”村民柏守武坦言。

  “以前天一黑,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现在大家吃了饭都喜欢来这儿跳坝坝舞、锻炼身体,邻里之间关系也更加亲密了。”村民丁显红谈及如今丰富的夜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跳坝坝舞、阅读书籍、运动健身……如今,在玉观村,村民们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村子面貌一天好过一天,乡村生活也一天甜过一天。

  “送种”结合 激发内生动力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清晨,在玉观村相邻的井山村观景平台上,伴随着阵阵动人的旋律,东岳镇东福阳光舞蹈团的队员们正踩着节奏排练舞蹈。

  “舞蹈团由20余人组成,都是东岳镇各村的文艺爱好者。”东岳镇东福阳光舞蹈团队员之一、玉观村村民柏双春向记者介绍道,作为东岳镇的舞蹈代表队,这段时间,他们正在为广安区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做准备。

  据了解,本次大赛,玉观村征集发动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乡村文化“领头羊”“佼佼者”,以“视频+代言+特色文化表演”的形式参加竞演,展示乡土文化,推介亮丽家乡。

  “原来都是看表演团到村里举办文艺演出,现在我们自己也能‘走出去’表演了。”柏双春自豪地说。

  “为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们鼓励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各类文艺队伍。”刘天雄说,不仅如此,村上也组建了一支文艺队伍,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除了组建文艺队,玉观村还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能表演、多才艺、有特色的文艺队伍,切实开展好基层文艺活动、服务好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种’文化模式,发挥文艺队伍辐射功能,让文艺骨干与群众‘结对子’,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刘天雄表示。

  “智志”结合 拓宽增收渠道

  “明天上午,镇上邀请了柑橘种植专家到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办公室讲课,欢迎玉观村、井山村村民前来听课……”在玉观村村民微信群里,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都会收到类似的培训消息。

  “现在无论种什么,都要讲究科学技术。”玉观村晚熟柑橘种植户杨虎说,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种出的果子“含金量”才高。

  据悉,晚熟柑橘作为东岳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玉观村和井山村已全面铺展开来。其中,玉观村发展晚熟柑橘近1400亩,引进业主发展家庭农场5个。

  “今年7月,我们和井山村联合成立了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办公室,将业主聚集起来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达到抱团发展的效果。”刘天雄介绍,该办公室定期对业主和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力争培育一批新型的技术农民。目前,已开展了2次培训,反响良好。

  扶贫不光要“扶智”,更要“扶志”。如何做到“智+志”双扶?关键在于让群众具备脱贫的知识、技能及强烈的自我脱贫意识,通过知识和技能不断创造财富,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为此,玉观村充分激活文化资源效应,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技术培训,不断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使“扶智”“扶志”成为精准扶贫的“加速器”。

  引业主、兴产业。玉观村因地制宜,将晚熟柑橘、稻渔种养、生猪养殖等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助力村民增收。2019年,玉观村实现全村脱贫。

  “通过流转土地,村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赚钱。”刘天雄告诉记者。

  “村里发展产业,不仅有利于盘活土地,而且在‘家门口’也能务工挣钱了。”67岁的村民雷基轩在玉观村晚熟柑橘基地务工,加上土地流转金,每个月可实现收入近2000元。

  如今,依托产业发展,玉观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稳步提升。(记者廖小兵 许婷 本报记者 刘甜甜 文/图)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