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窗

十年著一书 再现“平民教育之父”传奇一生

2021-11-01 15:12:00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手机

《晏阳初》封面 受访者供图

  10月8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9月好书榜单揭晓,由全国知名作家苗勇创作、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人物传记《晏阳初》成功上榜,获评人文社科类9月“中外十本好书”之一。

  据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9月共评选出文学、人文社科、生活科普、财经、童书、艺术教育等门类共计60种图书,全面勾勒9月阅读版图。评选以“媒体认可、市场销售表现力、专家推荐、读者认可”作为标准,注重人文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体现时代精神,呈现不同趣味与多元声音。

  入选作品《晏阳初》全书共10章近50万字,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为辅线,以饱满的激情、细腻婉约的笔触,艺术性地再现了晏阳初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

  据作者苗勇介绍,本书的创作前后历时10年,除了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在创作手法、叙事结构、文学语言等方面,都经过反复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出如今这样一部立意高远、故事性强、语言优美的传记文学。

  该书的出版,在研究晏阳初和巴蜀历史文化的创作者中引发了大量讨论。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名誉院长、晏阳初博物馆名誉馆长晏鸿国在读完该书后评价说:“作为一个专职研究晏阳初长达40余年的晏氏后人,我认为,要写好晏阳初,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外,还必须博学多才,有浓厚的感情。于是,我带着苛求的眼光阅读了苗勇先生的新作《晏阳初》。不看则已,一看还真的放不下手,先后读了六七遍,越看越高兴,让我眼前一亮、拍案叫绝。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作家苗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济世情怀,看到了身着粗布长衫的晏先生背负简单行囊,身怀救世之志,沿着茫茫蜀道,越过巍峨的米仓山,从蜿蜒曲折的巴河畔出发,跨过崇山峻岭,远涉重洋,求学美国,学成归来扎根定县,再把产生于中国大地的‘定县经验’推向世界。”

  “我之前读到的晏阳初,是平面的、色彩单一的晏阳初,其呈现基本就一个范式,即人生线等于事业线。苗勇对晏阳初的呈现就不同了,既是历史事实的陈列,更是文学艺术的建构。全书由三条线在时间的顺流与回流中,自觉不自觉地自然穿梭、交集构成。这三条线,除了其他文章家专营的事业线,苗勇还着力垒砌了情感线和故乡线---这是此书的最大特色和价值所在,当然也是其可读性强的核心密码。”四川省散文学会特邀会长、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凸凹赞叹道。

  《晏阳初》一书的创作和出版对于当前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作家何开四这样回答:“可以说,长篇传记《晏阳初》延续着一种精神,在让人全方位地了解这一场乡村变革的伟大实践的同时,还得以将这种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真正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特别是从晏阳初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到新时代投身乡村振兴的奋进力量。”

  青年作家李国军尤其佩服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他在书评中写道:“要写出博士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文稿琐细而绝不是简单史料堆砌,内容翔实并无矫作痕迹。朴实细腻的细节描绘,让书本中人物形象生动展现在读者眼前。透过书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脸,犹如亲自经历了那一次次伟大的变革。”

  据了解,本书作者苗勇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韵》,散文集《山民》《散落的文字》,杂文集《小曲乱弹》,文论集《星星点点》,报告文学《丰碑》《历史不会忘记》《走出山旯旮的世界伟人》等12部。其中,《丰碑》获2004年首届报告文学奖,《巴山背二歌》获第二届全国职工新创歌曲三等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曾溪口》荣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梁斌长篇小说奖、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入围茅盾文学奖。(记者张杨)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