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主创团队畅谈“本土与当下”——美食,乡村发展的一个见证
2022-01-28 11:02: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1月27日晚,川味美食文化纪录片《川味》新春特别篇之《乡厨》,在CCTV-2和哔哩哔哩完美收官,受到观众好评。

  1月25日,在第二集《家乡》播出时,记者在成都见到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彬歌、艺术指导曾颖以及川话版配音罗小刚,他们透露了该片创作的一些心路历程,并对作品内容做了深入解读。

  《乡厨》是《川味》第四季的先导,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彬歌透露了整季节目制作的推进情况和创作思路。与前三季相比,《川味》第四季更进一步地将视角聚焦在“人”这一主体上,并且在前期策划和节目制作中,都暗含“为乡村振兴赋能”这一层深意。

  在主创团队看来,《川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美食作品,而是一档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性的纪录片。

  美食的核心是人

  《川味》的时代性体现在所拍摄记录的故事和美食,都是当下正在巴蜀大地上发生的,彬歌解释说,其中有一些可能在渐渐消失,有一些则正在兴起、交替和变化。

  作为《川味》艺术指导的曾颖,是一名作家,曾写作《川味人间》。曾颖与彬歌多年前就已结识,在《川味》创作过程中,为整体的创作思路和立意,提供了不少建议和把握,也以作家的眼光,为纪录片的审美风格“贡献”了一些高光时刻。“一个地方的美食,与这里的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四川人为什么喜欢吃豆瓣,而别的地方没有,当讲清楚了这些来源,也就解析出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密码。”在曾颖看来,《川味》将美食拍得垂涎欲滴,但能够受到如此好的评价并且持续做下去,核心是因为把握住了人——菜是人做的,做给人吃的。

  “为乡村振兴赋能”,也正是曾颖参与这部纪录片第四季创作时,提炼出来的一个内核。“这些年来,我们走了很多乡村,看到很多乡村的发展变化。”曾颖表示,而美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见证,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承载。

  例如第二集《家乡》中的四个故事,不论是为了母亲的返乡创业者,还是希望逃离城市重回田园的木匠夫妻,找到美食与乡村发展的连接,开办农家乐、采撷美味山珍,既能维系生活,也能安放心情。

  而重庆酉阳县酉水河畔的河湾古寨的故事,则更具有代表性。靠着酉水河,这里的人们有着祖传的做豆腐手艺,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青山秀水和传统建筑开始吸引一些游客的到来。但如何让这些游客从走马观花到真正深入当地体验,在村民大会上,提出打造招牌豆腐宴,一家家豆腐农家乐建起来,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渐渐回到村寨。“由此可见,美食已经不仅仅是当地生活的一项技艺,更成为乡村发展、群众致富的技能。”曾颖说。

  用川话讲出“川味”

  在哔哩哔哩同步上线的《乡厨》四川方言版,由知名主持人罗小刚配音,为这部纪录片增添独特的“川味”。

  在《川味》第三季时,罗小刚就与彬歌合作推出川话版,在一些播出平台上,点击量甚至超过普通话版本,尤其引发许多四川观众的共鸣。

  为了更加地道地表达,在川话版中,使用了许多四川方言词汇,让不少观众直呼“有意思”。

  实际上,四川地域广袤,不同区域的方言也有所区别。彬歌和罗小刚都是内江人,因此《川味》的川话版,以内江话为基底,融入许多其他区域的方言词汇。

  彬歌告诉记者,在进行方言版制作时,还专门整理了一个四川方言词汇手册,收集了100多个四川方言词汇,同时一些画面和文案,都进行了调整。

  罗小刚曾主持多档美食节目,坚持用四川方言,也成为他的个人标志和特色。在罗小刚看来,语言与美食一样,是镌刻在一方人的基因中的,这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一些方言词汇,似乎更能绝妙地形容当地特色美食的状态,例如“耙dongdong”“热lulu”等等。“特有的川话,形容特有的川味。”

  彬歌还透露,待《乡厨》播出完成后,计划邀请这些乡厨们,一起来做一场地道的川味坝坝宴。(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