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热点

未来5年 四川涉及特殊群体、一老一幼等基本民生保障工作这样干

2022-01-01 11:00:00 来源:川观新闻

分享到手机

  12月31日,记者从四川省民政厅获悉,日前,《四川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未来5年,四川涉及特殊群体、一老一幼、婚姻登记、殡葬、社工、社会组织等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将遵循《规划》实施。
  7大重点任务19项衡量指标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主动担当作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四川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共8章35节,设置1个主要发展指标表,设置7个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专栏。提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的主要目标并展望2035年民政事业发展的远景目标,明确了19项衡量民政事业发展成效的主要指标。
  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城乡低保标准逐年递增
  聚焦筑牢多层次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规划》着力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福利保障、提升特殊困难儿童福利保障水平、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保障主要任务、实施路径、目标要求等作出部署。
  到2025年,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年度增速不低于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比例不低于7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达到100%,实现“跨省通办”;市级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覆盖率达到80%;建立完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达到100%。
  到2025年,四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
  聚焦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畅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发展慈善事业,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到2025年,“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新框架进一步完善,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社会组织孵化园市、县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会组织每万人占有数量(除三州地区)达到5.9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和服务机构数量分别达到17万人和1500个,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数量不少于18人;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的覆盖率达到100%。
  关爱一老一幼,优化婚姻登记管理和婚姻家庭服务
  聚焦提升民政基本社会服务能力。
  着力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加强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增强殡葬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规范地名管理和服务,优化婚姻登记管理和婚姻家庭服务,推进康复辅具产业健康发展,推进民政基本社会服务专业化、精准化。到2025年,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到50%;城乡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火葬区县级覆盖率达到100%;环保节能火化炉数量达到280个。
  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综合监管,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调发展,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 以上;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升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民政服务能力
  立足民政职责定位,融入新时代四川发展战略全局。着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政服务互联共享;统筹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升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民政服务能力,统筹民政领域发展和安全,构建“五社”应急保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全面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围绕规划实施保障,构建民政法治体系、标准体系,推进民政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强化民政事业发展的要素保障,开展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记者 李丹

编辑:陈晓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