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绵竹市: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

2021-11-26 19:07: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绵竹市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二批试点工作县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全市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00余支,注册志愿者9万余名,开展理论宣讲、疫情防控、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个,实践站120个,为把绵竹建设成为“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贡献了志愿服务力量。

  落实工作任务,拓展实践工作路径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化拓展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平台。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组建“专职+兼职+志愿者”的理论宣讲志愿者200余名,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学校、院落、网络,开展“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专题宣讲、“理响绵竹”报告会、坝坝会、读书会等120余场,受众1.3万人次;在全市中小学校举办“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美伴成长”等系列活动300余场,在青年干部中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青春向党·奋斗强国”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500余场,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引导广大青少年重温百年历程,秉承先辈遗志“红色宣讲平台”服务全市3万余名党员、群众和1.5万名中小学生。

  丰富线下线上场景,优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功能。实践中心坚持突出思想引领,办好“身边课堂”,依托153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党史学习志愿服务,打造党建“文化墙”、公交站台“党建C字仓”、农家书屋“党史读书角”、公交“党史车厢”、“红色小喇叭”等群众身边的学习课堂,用好“榜样教材”,实践中心邀请一批老战士、抗震救灾和抗疫先进个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开展宣讲会、报告会150余场,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群众学习楷模,筑牢初心使命,开展“全民阅读”“非遗进校园”“微心愿”“公益电影进社区乡村”等群众喜爱、参与度高的集中文明实践活动和各类文艺演出主题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受益群众30余万人;用好“云端教材”,与融媒体中心共同开发“画境绵竹”APP,开辟党史学习教育专栏,集纳党史学习教育优质内容资源,广受党员干部群众关注,每天登录学习浏览3万余人次,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传播到“耳边”,配送到“指尖”。

  围绕培育主流价值,强化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文明家园。实践中心先后发布了“文明社交礼仪”、“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文明祭祀”等主题倡议书;150个村启动实施村规民约编制工作,实践所、站组织志愿宣讲员,着重宣讲村规民约、文明乡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等,组织群众自发学习宣讲身边文明美德故事;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减轻群众人情负担、推进移风易俗;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广场的作用,组织志愿者以通过“文明家庭故事会”、参与文明交通、文明市场巡逻劝导,让文明乡风滋养乡村振兴、让道德风化回归美丽乡村。

  统筹调度上下贯通,建设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体系。总队牵头统筹安排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健康、科学普及、平安法治、生态环保、扶贫帮困、情系三农、酒香画境等10支常备特色志愿服务大队和爱心互助、爱之援、童梦之家等若干支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大(中)队,累计开展活动2000余场次,受益群众30万余人次。

  围绕中心工作任务,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亮身份、树形象”,提升动员能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实践中心组织动员全市志愿队伍、党员志愿者作表率到联系村社区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认领政策宣讲、扶贫济困、教育帮扶等实事8类70余项。

  “办实事、显作用”,提升服务能力。开展点亮百姓“微心愿”活动,组织100余名志愿者,共完成实现95名困难儿童及特殊儿童的微心愿任务。组织医疗健康志愿服务者400余名,实施“健康赶场”志愿服务活动,为2万余名农村群众开展健康义诊、送医送药、健康宣讲;组织4000余名志愿者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36.6万余人次。组织2000余人志愿者进行防疫宣传,发放口罩等活动。共服务群众30万人次。组织900余名志愿者开展酒香画境文明旅游专项志愿服务,增置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流动驿站2个,共服务群众和游客4万余人次。

  “架桥梁、暖民心”,提升引导能力。通过融媒体中心向全市群众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急难愁盼,找我来办”民生事,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收集辖区民生“微心愿”,对接志愿服务队伍派单实施,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和问题2410个。相关镇街、市级部门将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实行急事先办、小事快办、难事力办。截至目前,已解决群众实际困难3000余个。

  “常流动、大延伸”,提升创新能力。实践中心出台志愿服务“两个一”机制,推动市级力量下沉流动、镇级力量延伸流动,医疗健康、文化文艺、情系三农等志愿服务队伍形成每月常态流动服务模式,市级各类志愿服务力量下沉到镇村社区的比例达到93%,镇级服务力量延伸到村社区比例达到100%,全市开展的200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对象涵盖农村群众的比例达到72%。

  “重激励、强保障”,提升保障能力。实践中心制定了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机制,实施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探索志愿者嘉许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累计为4000余名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编辑:李尚维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