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

理县:“六联六建”高位推进 民族团结进步谱新篇

2022-09-19 12:25:00 来源:同心四川

分享到手机

  近年来,理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生态、稳定、发展、民生、作风”五个关键,通过“六联六建”工作法,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于2022年1月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谱写了理县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全域联创

  共建感恩奋进的团结家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锚定战略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全县上下同频共振齐发力。

  定目标绘蓝图,指明共同奋进的方向。坚决锚定“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发展战略,锁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目标,推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十大工程”“30件大事”,让全县4.29万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发展成就和稳定成效,奋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理县。

  建体系强机制,凝聚共同奋进的力量。构建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以民创办为核心,生态经济发展组等5个工作小组和11个乡(镇)为支撑的创建工作体系;健全落实财政保障、目标绩效考核和专项督查机制,着力形成党委领导、上下联动协调、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搭平台广宣传,铸牢共同奋进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影音和纸质等宣传载体,以主题宣讲、专题策划、新闻报道、现场宣传等方式,“各层次、多类型、分众化”开展宣教活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进一步铸牢。

  发展联促

  共建携手奔康的富裕家园

  把生态农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作为突破口,做区域民族经济转型升级题,答人民群众致富奔康卷。

  做优生态农业升级版,助农增收致富。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等措施,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蔬菜和特色高端水果等生态农业,建成特色水果、蔬菜基地各3万亩,培育生猪、肉兔等养殖大户66个,打造大白菜、甜樱桃、冰糖心苹果、卡子核桃“吉祥四宝”特色农产品品牌,创立“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8个,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量达15.6万吨,绿色生态农业为各族群众圆“致富梦”。

  做强全域旅游示范地,文旅融合发展。全县形成了东部羌文化体验和农旅融合示范片、南部产城相融和文旅融合示范片、西部红叶冰雪温泉和康旅融合示范片、北部新兴产业园和体旅融合示范片。近年来,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12.3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65%,近5年,全县GDP年平均增速达5.1%。

  做精乡村振兴试验田,实践示范推进。实施“洁美理县”行动,全面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突出问题,全力推进最美317线示范带建设和示范乡村打造,着力抓实米亚罗镇等6个乡镇、桃坪村等19个村示范工作,加快构建贯通全域的优美生态廊道、民族团结廊道。

  治理联加

  共建尚法向善的文明家园

  推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法治、德治、自治同发力的“一核三治”的治理体系建设。

  法治育人,营造浓厚尚法氛围。常态开展“法律七进”“七五”普法、“巡回法庭进村组”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信法、用法、敬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德治润心,凝聚向善向上力量。深化“孝善吉祥谷、和美新理县”等主题活动,组建71支道德评判团,聘请党员评议员200余名,开展道德评判、先进评比、现身评说,广泛推广“大事有人管、好坏有人评”的村社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向善向上。

  自治聚力,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建立“领导包乡联村、部门包村联社、干部包社联户”的乡村治理结对机制,向全县34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66人,为基层自治注入力量;因村制宜设立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协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新居业主委员会、新乡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构架。

  文化联融

  共建精神富足的和谐家园

  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和品质。

  强化公共服务,文化惠民。完成63个村文化活动阵地规范提升建设,老百姓足不出村便可享受读书观影、跳舞健身等优质服务,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搭建活动载体,文化育民。挖掘传承羊皮鼓舞、博巴森根等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桃坪土风歌舞队等各类文化团体219个,积极搭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平台和干部群众文化交流桥梁。

  开展各类活动,文化富民。拓展“红叶温泉冰雪节”内涵,若木纽、花儿纳吉、夬儒节等活动广泛开展,文旅互动深度融合,每年带动相关服务产业实现创收上千万元。

  民心联聚

  共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把凝聚人心、民生改善作为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强化基础投入,聚焦“民盼”增民利。近5年,全县交通基础建设总投资8.1亿元,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5亿元,构建了“南连小金、北接黑水、西通马尔康、东达汶川”的二纵二横交通骨架网络,境内公路总里程达669.7公里;投入资金2082万元,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2.16万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率达到100%;改造电力线路510公里,全县乡(镇)、村(社)均实现了电网、通信网络和宽带全覆盖,城乡4G、5G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投入资金718.56万元,完成藏区新居建设640户;易地扶贫搬迁24户,累计到位资金507.77万元。

  强化短板弱项,聚焦“民困”顺民意。率先推行民族地区“十五年义务教育”,投入资金9亿元,全县学生享受义务教育“三免两补”政策,10594人次享受贫困学生教育政策,1060名少数民族考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积极构建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和东西协作“医联体”,分级诊疗有序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6.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位居全州第一,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强化为民服务,聚焦“民愁”纾民忧。搭建劳务输出平台,通过东西协作、辖区企业吸纳、能人协会带动、解决公益性岗位等形式,8200余名群众实现充分就业;落实民族经济优惠政策;推广“金融服务+生态农业”,年产值达2.47亿元;加强对少数民族创业者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得到强化。

  帮扶联动

  共建守望相助的美丽家园

  把统筹各级各类帮扶力量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手段,推动实现新时期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生动局面。

  “三方四地”,提升对口帮扶格局。借助对口帮扶、东西协作有利契机,通过“校校结对、院院结对、乡村结对”等形式,扎实开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卫生发展等各领域帮扶,有力促进省内与省外、汉区与藏区的交流交往交融。

  “多级发力”,提升定点帮扶层次。加强与省州定点帮扶部门沟通对接,统筹运用部门、行业优势资源,争取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支持,共建美好家园。

  “两联一进”,提升县内帮扶成效。“两联一进”纵深推进,“万企帮万村”卓有成效,全县3289名党员干部职工与11074户群众“结对认亲”,15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全覆盖联系全县寺庙僧人,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

  近年来,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试验区、全国信访三无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全省藏区工作先进县、天府旅游名县等16个“国字号”“省字号”殊荣,更加坚定了全县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向真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