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

巴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人心

2022-12-23 15:10: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巴中讯(牟柯)理论宣传送到田间地头,文艺活动办在家门口,文明新风吹遍街头巷尾……党的二十大以来,巴中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搭建载体、创新形式,广泛开展接地气、分众化、多层次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主题宣讲接地气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巴中市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一次宣讲集中一个主题的方式,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11月7日,冬日的暖阳照进了巴州区水宁寺镇新庙村,在新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说起产业发展,聊起乡村振兴,村民喜上眉梢。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句句说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新庙村党支部书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何毅正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词,介绍了未来新庙村在特色产业种养、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思路,谋划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村民围坐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巴中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深入宣讲的缩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主题宣讲。

  11月18日,由市委政研室主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巴中市2022年形势政策教育宣讲进社区活动走进插旗山社区,来自社区的党员干部及居民代表60余人到场聆听。

  11月15日,巴州区三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20余名干部群众正在聆听宣讲。为了解决理论宣讲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巴州区“理悦巴州”宣讲团“水韵三江”分团立足本地文化实际,通过看得见、听得懂、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大家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特色宣讲入人心

  平州哥:“锵锵……江口妹,今天我们来讲啥子?”

  江口妹:“平州哥,我们来宣讲党的二十大!说起党的二十大,我就很激动,我先来讲哟……”

  12月7日一大早,在平昌县金宝街道金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外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翻山铰子特色宣讲吸引附近群众前来观看。

  现场,翻山铰子宣讲队成员潘永龙和肖敏一边击打铜质小镲“铰子”,一边用创编的顺口溜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前来围观的群众赞道:“说的都是百姓事,讲的却是大政策。”

  翻山铰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挥舞和击打手中铜质小镲“铰子”为主,因动作刚毅粗犷、喜庆欢快,深受人们喜爱。“组建翻山铰子宣讲队,旨在坚持文化搭台,理论唱戏,让文化魅力春风化雨、党的理论光芒四射,为群众送上‘视听盛宴’的同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平昌县翻山铰子宣讲队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翻山铰子宣讲队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翻山铰子宣讲队是巴中市40余支特色宣讲志愿服务队伍之一。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巴中落地落实,巴中市组建了150余支常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40余支特色宣讲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全市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0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民歌宣讲零距离

  文化魅力春风化雨,党的理论光芒四射。南江县也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12月6日,记者从南江县文明办获悉,本着“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本地民歌非遗项目为抓手,南江县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例如,通过挖掘本地优势,成立民歌宣讲队,由省级非遗项目《巴山茅山歌》巴中市传承人、杨坝镇人民政府文化站干部方昕牵头,深入挖掘本地有宣讲特长且爱好民歌传唱的退休党员干部、专业表演者和教师学生30余人,组建杨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民歌宣讲志愿服务队。

  “民歌宣讲志愿服务队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等内容,创作出《乡村振兴有奔头》《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新民歌20余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传唱形式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真正实现宣传教育‘零距离’、宣传成效最大化。”南江县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本着“传承优秀民间文化从娃娃抓起”“以师带徒、口耳相传”的理念,组建“帮帮唱”民歌队伍,编写音乐教材。在镇内中小学校、农民夜校开设民歌传唱声乐班,每周定期深入校园、村社、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吸纳学生和村民300余名,加入民歌宣讲队伍,让民歌文化“后继有人”,使民歌这一非遗文化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重新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编辑:李尚维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