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

合力刷新战“疫”速度 每一位泸州人都在全力以赴

2022-09-02 15:22: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泸州讯(许亚琴)本轮疫情出现以来,泸州市以“快、准、狠、稳”的战术,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为本轮疫情阻击战、歼灭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8月28日以来,江阳区、龙马潭区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原定两天时间完成的任务,一天就完成了。其中,29日单日核酸采集数量达到118万份,是日常核酸采集数量9万份的13倍,创下历史新高,体现了泸州战“疫”速度。

  抗击疫情,泸州人民全力以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的干部职工、不眠不休的社区工作者、积极响应的志愿者……听令而战、同心抗疫、重兵合围、共克时艰,泸州有信心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实现社会面清零。

  行动迅速有力

  疫情防控唯快不破。面对来势汹汹的本轮疫情,泸州从上而下迅速行动——

  8月29日,泸州市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杨林兴强调,必须采取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绝不能有丁点失守,坚决打赢本轮疫情阻击战、歼灭战。

  疫情发生后,泸州市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应急预案和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迅速开展人员排查、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和隔离管控、消毒消杀等工作。

  8月28日凌晨5点,泸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核酸检测工作组10个专班全部就位,第一时间开展集中办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副市长罗素平作为组长统筹协调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本轮核酸检测工作,全市统筹、市区联动、高效运转、科学调度,确保核酸检测从组织、采集、转运、检测到报送全链条精细化管理。

  不仅如此,28日以来,泸州市接连召开三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最新进展信息,准确解答公众关心的全市防控措施。

  检测和时间赛跑

  在本轮流调溯源和核酸检测中,泸州市突出一个“快”字,抢抓疫情处置关键窗口期,争分夺秒开展工作。

  8月28日晚,按照疫情轻重缓急情况,全市第一轮核酸检测在江阳区和龙马潭区启动。按照要求,两天内,江阳区、龙马潭区要完成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一周内两区所有街道核酸检测要筛查两遍,乡镇筛查一遍。

  1091个核酸检测采样点在一夜之间遍布两区。泸州市按照制定的核酸检测预案和方案,结合合理化的采样网格,充分考虑辖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采取“固定+流动”的核酸检测方式,采样点进小区、进院落、进社区、进学校。

  泸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24小时开展核酸检测,方便群众根据工作生活来安排检测时间。在事业单位、建筑工地、大型居民小区、学校,泸州市设置流动采样点,不仅大大方便群众就近检测,也提高了采样效率。

  在全市统筹下,泸州市调派2600余名医护人员奔赴一线,紧急开展两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江阳区、龙马潭区以外的其他区县积极响应,服从大局。合江、泸县、纳溪、叙永等抽调的采样人员紧急驰援两区,投入到核酸检测战斗中。泸州市两区范围内的核酸检测机构以及各大医院全力以赴,火力全开,全力支援本次核酸检测工作。

  两区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高效运转。按照安排,原本两天完成的核酸采集任务,一天完成,创造了“泸州速度”。

  “持续开展核酸检测,就是为了捞干筛尽传染源,尽快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汪世平说。

  各方力量全力以赴

  本轮疫情发生后,泸州市全面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迅速集结,打了一场漂亮的两区全员核酸检测仗。

  泸州市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发出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倡议书,号召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坚决守牢疫情防控阵地。泸州市党员干部闻讯而动,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社区干部、村组干部拿起手中的大喇叭,采取微信、电话、入户上门等形式开展宣传。特别是晚上,在任务重的高风险区域,敲门行动、上门行动,确保辖区人员通知到位、检测到位。

  自8月28日以来,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600余名注册志愿者加入到泸州市疫情防控战斗中,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为隔离小区居民代购、开展公共区域消杀等。据会长陈西达介绍,协会还协助三区招募志愿者500多人,发动协会培育的社工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

  8月30日下午,400多份爱心午餐送到一线抗疫人员手中。这是龙马潭区鱼塘街道龙潭路周科琴的餐馆特意制作的爱心餐。本轮疫情在龙马潭区出现后,她和合伙人合计,帮忙解决志愿者就餐问题,退掉预定的桌席,劝退上门的客人,和员工们每天现制爱心餐。截至目前,周科琴和员工已为一线抗疫人员免费送出2000多份爱心餐。

  据不完全统计,自疫情发生以来,下沉江阳区、龙马潭区的干部职工、志愿者共计3万余人,有力保障了泸州市核酸采样有序进行。

编辑:李尚维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