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泸州: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 守护心中的美丽乡愁
2023-03-14 15:40: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泸州讯(周丽)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经过九道工序,漂亮的蓝靛扎染新鲜出炉。3月12日下午,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传承·治理·振兴”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来到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和40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一起制作蓝靛扎染,感受苗族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

四川省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现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这样的活动,这群志愿者经常到泸州市部分学校、社区、乡镇等开展。他们将分水油纸伞、纳溪竹雕、纳溪杨氏香囊、后山苗族传统蜡染、后山苗族传统刺绣、两河吊洞砂锅、纳溪蝴蝶画、合江匠笔画、先市酱油、“泸州河”川剧艺术等非遗项目,以“非遗市集”+志愿服务的形式传承和保护,守护心中的美丽乡愁。

  挖掘与保护

  志愿服务一直在路上

  关爱留守儿童、保护母亲河、扶贫济困……高校内,志愿服务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如何将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2016年11月,一支名为“传承·治理·振兴”的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队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成立。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我们推动非遗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不断激发受众对非遗挖掘和保护的兴趣。”据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马凝儿介绍,志愿服务活动与产、学、研、创、育结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我们让校园里一群真正喜欢非遗文化的青年志愿者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传统文化。”

  “传承·治理·振兴”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队如何开展工作?志愿者们有序分工:对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在传承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的同时,挖掘待开发的地方非遗项目;以文化带动社区治理,加强非遗与社区文化融合,搭建非遗社群,助力社区树立文化自信;打破传统志愿服务“输血式”帮扶的桎梏,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创意服务……

  “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纯粹热爱,我们从最初十多人,发展到现在注册志愿者上千人,队伍仍在不断壮大。”马凝儿说,我们不仅每月在校内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培养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开发创作非遗文创产品。目前,已成功打造“非遗进校园,知行结合传匠心”“非遗匠人沙龙”“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研习”“非遗衍生文化创意设计”四个校园活动品牌。

  融合与创意

  让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

  在泸州酒城文化创意美食街,以“泸州河”川剧脸谱为元素的书包,色彩缤纷、创意十足的油纸伞等文创产品深受大家喜爱。更有创意的是,雨坛彩龙、合江匠笔画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原非遗的基础上选取雨坛彩龙的龙头与合江匠笔画的经典人物画像等代表性元素,二次创作打造符合现代审美而又独具特色的IP形象,再与文具、玩具、服饰、配饰等结合,非遗特色明显,又实用。

  马凝儿介绍,自“传承·治理·振兴”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已实现非遗文创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成果转化200余件,囊括“非遗市集”中的所有项目,部分文创产品在多种场所展陈、出售。

  带着非遗文化走进乡村、校园、社区,志愿者们不遗余力。2022年暑假,部分志愿者前往古蔺县双沙镇白马新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将古韵纸伞、蓝靛扎染等带进课堂,让孩子们体验组装伞架、穿线、绘制伞面等传统制作工序,感受油纸伞的艺术美和文化美。“我们对白马新村文旅产业理念和文化进行视觉识别设计,还在白马新村的墙头屋檐、小桥石壁、电线杆、石筑围栏等处进行创意涂鸦,助力他们打造白马‘网红’民俗旅游村。”带队教师林彦呈说,5天的活动,坚持非遗与现代教育、生活、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白马新村引流拓客和形象提升。

  为让更多的市民知晓非遗、体验非遗,志愿者们带着“非遗市集”,为江阳区大山坪街道百子图、龙马潭区红星街道金井湾等社区提供“非遗+党建”文化氛围营造,搭建非遗社群,开展亲子互动、全民参与系列活动。志愿者们推进“非遗+文旅”,为合江县先市镇、江阳区分水岭镇等多个乡镇打造IP形象……

  传承与创新

  打响泸州非遗保护品牌

  非遗项目走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如同灿烂的星河,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绘就“泸州非遗”金字名片。

  去年以来,“传承·治理·振兴”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队孵化了行走非遗——云展厅+技艺工坊研学先行者、活态非遗——“心记忆”到“新国潮”数字非遗工坊等多个项目;开发“行走非遗路”微信小程序,将地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技艺等相关内容转化为可视听的数字资源,大家足不出户就可认识非遗。该志愿服务队获得了第九届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四川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团队”、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赛银奖、2022年“创青春”川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等荣誉。

  做非遗技艺传承、优秀文化传播路上的行者,志愿者们为打响泸州非遗保护的品牌一路前行。在志愿者陈咏梅看来,通过培训、工坊学习等多种途径,能掌握一门地方非遗传统技艺;拍摄宣传片、建设云展厅和云课堂非遗资源库、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文创设计产品等,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受益匪浅。

  “我们对泸县海潮剪纸、云锦木偶进行了前期调研,接下来继续与非遗传承人对接,深度挖掘开发,助力项目升级创新。”马凝儿说,在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掌握一门技艺、教授一门技艺,了解、传播一种文化,认识一件作品、成就一次转化,提升和淬炼了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将把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这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接续传承和创新泸州的非遗项目,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他们的使命担当。我们正在和他们合作创作‘泸州河’川剧数字形象代言人,创新‘泸州河’川剧数字节目,将来‘泸州河’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习所所长包靖表示,选择、从事“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擦出的文化传承创新火花并非昙花一现。志愿者们毕业后离开泸州,将成功的作品、案例带到全国各地,这也是对泸州非遗潜移默化的支持,更是无形的宣传。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