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成都市新都区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2020-11-25 15:42: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文明新风润香城

——成都市新都区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三河村风光。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罗园)在成都市新都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村民们或歌舞运动,或捧茶阅读;各村抗疫知识、文明风俗的墙绘漫画生动传神;“志愿者”“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讲述着百姓身边故事……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根植香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描绘出一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

  自2019年4月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来,成都市新都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以志愿服务为依托,结合组织建设、特色打造、资源融合、线上阵地、需求导向、激励创新六个方面,打出“融合、服务、创新”组合拳,打造有态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阵地。创新探索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都模式”。目前,新都区已正式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全国试点名单。

三河村。

  站点结合 助力乡村振兴

  “这么大的太阳,进来喝口水休息一下嘛,免费的。”11月初的一天,阳光照在斑竹园镇三河村金黄色的田野上,游客们三三两两在田野里拍照,餐馆“小蔓家”的老板陈正建站在自家店门口,热情地对过路人说。

  斑竹园街道三河村有着“成都足球第一村”美誉,是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的核心区。近年来,三河村推动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文明浸润同频共振、跨界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依托院落“小蔓家”“小坐餐享馆”等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三河村打造党群服务驿站,全方位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风文明、生态文明、聚合社会资源、全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等落地化建设,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至群众身边、浸润群众心田。

三河村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作为三河村新村民,陈正建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名志愿者,他开设的“小蔓家”餐馆,成了一处文明实践点,为游客提供开水、雨伞、消毒液、创可贴等基础服务。

  陈正建本是隔壁安乐村的村民,今年三月来到了三河村创业。创业之初,村上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其中包括整体环境打造、绿化打造、风貌整治等等。“那段时间受到疫情的影响,生意不太好,但在村里的帮助下,生意逐渐有了起色。”陈正建说,当了解到三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策略后,自己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并将自己的餐馆设置成了一处文明实践点位。

  除了文明实践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中,三河村以“八有”标配设置文明长廊、活动阵地、志愿队伍、管理制度等,同时利用辖区林盘空间、景区资源,把活动场所延伸至户外,以连片整体规划的观念,打造属于三河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在新都,田间地头、村居院落成为了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课堂”,既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图景,更为乡村的肌体和文明基因注入新的活力。文明实践工作融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生活中,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加鲜活、更接地气。

  挖掘文脉 营造天府文化深度融入社区

  滚铁环、下象棋、竹躺椅、滚弹珠充满回忆的涂鸦壁画、文艺复古范的老巷子、小朋友免费图书馆……漫步在桂东社区民生巷,这些有年代感的画面给很多市民带来了怀旧的感觉。借着治理背街小巷,新都街道把民生巷定位为“时光走廊”,这些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场景的绘画,唤起了居民的情感记忆,也留住了一座城市的温情。

桂湖街道桂东社区文化墙。

  行走于此,像是打开了一幅画卷。难以想象这里有着40多年历史,曾经的脏乱差,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新都区的社区发展治理中,新桂东片区是一个独特的联合体,由桂东路社区、东环路社区、五四社区联合而成,经过近一年实践,成为新都老旧城区有机更新、提档升级的典范。

  走进东环路社区活动室内,架子上摆放着居民们自己做的手工艺品,进门即可见到左侧桌柜上写着红色“时间银行”的字样的牌子。在这里,“时间银行”如同一个社区自组织的孵化器。依托这个平台,东环路社区已经孵化出手工制作、书画社、多肉种植等6个自组织,并且运用社区“微基金”,诞生了一批社区“微项目”,社区营造氛围浓厚,成效突出。

桂湖街道桂东社区文化墙。 

  在新桂东片区,有一支平均年龄过60岁的夕阳红艺术团,队伍从20多人扩大到600多人,不仅活跃在社区,还走出去为其他镇街进行演出,是一支熠熠闪光的“明星团队”。

  除了桂湖街道新桂东片区,在新都区各个社区,每到周末,“快乐周末 百姓舞台”如约与观众见面;每个月,“文明小剧场”,通过歌曲、戏剧等形式将生活中文明或不文明的故事“演”给居民,这些活动让群众参与度、认同感越来越高。

桂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此外,新都区还创新打造了“香城宣讲直通车”;开设香城社区讲坛、桂湖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新都“三香”文化、天府文化,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展“最美新都人”系列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时代新风……形式多样、新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在新都开展。

桂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时间银行。

  邻里互助 弘扬文明新风

  “多亏了志愿者帮我修好了煤气灶,不然我中午饭都没法做。”军屯镇金牛村村民陈志芳在社区请修服务中心填写下请修卡,不到一个小时,社区志愿者刘昌杰就免费上门为她修好了煤气灶。刘昌杰也因为此次“义举”收获志愿服务积分两分。

  金牛村请修服务以“用我之技,解你之急”为宗旨,鼓励居民群众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邻里乡亲解决门窗损坏、水电气维修等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请修服务采取“线上接单认领,线下解难纾困”的工作模式,请修服务队伍涵盖有水电工、园艺师、门锁修理师、电焊工等40余名“能工巧匠”。此举在极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形成了邻里团结互助、和睦友善的社会风尚。

  志愿者在免费志愿服务后,获得志愿积分。积分的多少不仅体现了为民解忧的分量,也能兑换成粮油米面等实实在在的“奖励”,形成“奉献—积累—回报”的志愿服务模式。

  “现在不都讲究‘仪式感’嘛,每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打卡’我都特别有成就感,看着自己的积分不断地增长,我为自己感到自豪。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了别人,还能受到社会的礼遇,这将激励我在公益路上走得更长更远。”刘昌杰说。

  不止在金牛村,每个月28日,在新都的各个社区、村镇,都活跃着一支“温暖28”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向居民提供就业咨询、房屋租赁、家电维修、健康咨询服务以及开展社区环境治理等。

  如今在新都,18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13万余名志愿者常常活跃在城市社区、楼宇楼栋,为这座城市用心编织着文明实践的民生网。

  为号召更多的市民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新都区创新志愿服务激励举措,开设“香城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时间以积分的形式存入“时间银行”,积分可在新都区爱心公益商家联盟店兑换商品和服务;推出“爱心公益商家联盟+志愿者”模式,爱心公益商家联盟的商家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志愿者可凭借志愿服务积分卡,享受爱心公益联盟商家的折扣优惠。通过这些方式,新都区实现了新增注册志愿者2100余名,新增参与志愿者1万余人次。

清流镇九龙村。

  凝聚思想 从一举一动中提升素养

  每天早晨和傍晚,新都区清流镇九龙村散居院落大夫地村民黎晓华都要把屋前屋后打扫一遍,这是村里号召的“门前三包”,家家户户都积极响应。久而久之,村民的文明素养从这些看似不显眼的举动中逐渐养成。

  清流镇1所12站已全部挂牌,镇、村两级已实现活动阵地全覆盖。针对清流镇散居院落多、集中居住少、活动阵地缺等问题,加紧建设散居院落实践点,现已初步形成“镇、村(社区)、散居院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三级覆盖工作格局。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大夫地院落,村民们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林盘里打乒乓球、聊天,院落里的场景装饰都是村民们用竹子自己编成;在九美院落,村民们就地取材,打造了共享湿地、党员微家、童话森林……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九龙村村部,志愿者服务站的电商服务队为村民直播购物并销售农产品,还帮助不会网络购物的老人代买代送网购物品;银发服务队的本村有特长的村民给其他老年村民提供电子琴、二胡、书法、绘画等服务,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同时,村站整合多个点位广泛覆盖:整合法律服务站、医疗服务站、志愿服务站、居民院落、特色民宿、党建主题广场、日间照料中心、党员微家、拆违示范点、党员菜地、农具共享点等资源,开展群众学习教育活动,凝聚群众思想,进一步拉近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村民的距离,实现文明实践工作的广泛覆盖。

清流镇九龙村党员菜地。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清流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健身房、新乡贤工作室、排练室、书法绘画室、妈咪宝贝屋等设置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免费提供学习教育、联络等多元化服务空间。

  清流镇只是新都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三级覆盖工作格局,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的一个缩影。新都区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改变不良习惯”专项行动,积极成立“乡风文明促进会”,通过激发党员干部、新乡贤、村民代表率先垂范的积极性,在村(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先锋户评选和移风易俗、文明习惯养成等工作,营造“人人讲文明 处处显优雅”的良好乡风, 推动文明实践从“单向灌输”向“群众双向互动”转变,切实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文明网说】

  文明贵在养成,文明重在实践。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普遍需求有哪些,文明实践的“菜单”就制定哪些。新都区整合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源头活水”,使得文明实践进一步做深、做实、做优,城乡焕发新气象。

编辑:曾浩洋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