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扶贫战士”——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勇

2021-04-21 10:50:00 来源:精神文明报

分享到手机

杨勇(左二)在走访贫困户
  “当在人民大会堂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月25日,对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勇来说是一个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今年46岁的杨勇有20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一提起乡村的发展,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2016年以来,杨勇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每周有一半的时间他都在走村入户。在调研扶贫项目情况的同时,他认真听取乡村干部和群众的需求,积极思考脱贫的办法,研究脱贫政策。5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161个行政村,累计走访贫困户3000余户。
  凝聚一切力量精准扶贫
  珙县是省定贫困县之一,全县有60个贫困村,35960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2016年,珙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多方考察,最终选定杨勇担任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现扶贫开发局)局长。上任之初,由于当时的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刚刚成立不久,机制体系尚不健全,单位人手不足,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也很局限,杨勇上任后开的第一个班子会甚至是站着开的。面对人员少、任务重的现实,杨勇鼓励自己和同事说:“没事,不要怕,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样可以打胜仗。”
  为推进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杨勇在正式上任后第一时间组建了单位微信工作群,并取了一个别致的群名——“扶贫战士燥起来”。作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班长”的杨勇告诉记者,取这个名字主要是鼓励同事们像战士一样不怕吃苦,不怕任务重,不怕牺牲个人时间。
  杨勇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珙县贫困村分布图,这是他的“作战图”,上面标满了记号,60个贫困村的分布、基本情况、短板弱项,他在无数次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中摸得一清二楚。
  “白天下乡,晚上开会”是杨勇的工作常态,他常常以赛跑的状态穿梭在乡镇、贫困村户和会议室之间。长期的走访调研,使杨勇“吃透”了县情和乡情,在他的建言献策下,珙县探索出“创新龙头企业+贫困户股权增收”模式,在宜宾市首先推出贫困户“四好家庭”评选,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并创新建立了“红黄灯”风险防控机制等。一项项符合县情需要的脱贫政策持续出台,有力助推珙县脱贫攻坚赢得重大胜利。2019年4月,珙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群众认可度高达99.43%。
  贫困家庭一户不能落下
  “太感谢你们了,新房子住起来比以前舒服多了。”4月8日,当杨勇来到洛亥镇花园村走访边缘易致贫户杨平勇时,杨平勇的妻子陶群一边从自家新建成的砖瓦房内为他搬来凳子,一边说道。
  去年3月,杨勇与同事在洛亥镇花园村开展脱贫攻坚问题大排查时,了解到该村村民杨平勇常年在外务工,妻子陶群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基本无劳动能力,家里有4名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条件也不好,下雨天常常漏雨。
  按照珙县对全县13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实施“红黄”亮灯分类管理、分级防控的要求,杨勇将杨平勇家纳入边缘易致贫户监测对象,列入“红灯户”,并按照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办法以及“缺啥补啥”原则,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在22000元的新建安全住房补助到位后,杨平勇家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平房,一家人及时搬入了新居。
  “多亏了杨书记,现在我们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好。”原来,在杨勇的帮助下,杨平勇家不仅获得了住房补助,还申请到了每月1000余元的低保、600元的农民工慰问金以及教育扶贫救助金等,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
  “你的工作就应该在田间地头,在乡镇农村。”扶贫的路上,杨勇时刻不忘上任之初县领导对自己的叮嘱,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他始终坚持“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县13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他一户一户地上门走访询问实际困难,一户一户地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帮扶,全县哪家是“红灯户”,哪家是“黄灯户”,这家的家庭情况如何,那家能享受到什么政策,他都如数家珍。
  助力“穷山窝”走上振兴路
  “杨书记好”“杨局长(杨书记),待会儿到我们家吃夜饭”“杨书记,忙完来我们家坐坐”……4月14日下午,杨勇在底洞镇陈泗村走访时,村民们一看见他便纷纷热情地招呼起来。
  陈泗村是底洞镇南部的村庄,位于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山顶,地理环境差,是省定贫困村、珙县扶贫开发局的对口帮扶联系村,也是杨勇“熟的不能再熟”的一个村子。
  杨勇至今仍记得2016年3月自己初到这个村所看到的景象,“道路崎岖,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资源匮乏,村民靠种植玉米、瓜类等传统作物为生,收入极其微薄。”杨勇深知,要帮助村民改变贫困面貌走上致富奔康之路,除了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支柱产业外,还必须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为了找到适合村里的产业发展模式,杨勇与同事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及召开院坝会的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诉求,并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结合扶贫政策,与村干部、村民一起制定出村里的脱贫计划。
  为了调动村民主动融入脱贫工作的积极性,杨勇一次次与同事、村社干部、驻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走访,给老百姓做工作,讲产业发展的好处,讲脱贫致富的关键。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将杨勇和村社干部的努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展产业脱贫的愿望日趋强烈。
  几年来,在杨勇等“扶贫战士”的积极努力下,陈泗村从一个偏远落后的“穷山窝”,成为如今产业多点开花、群众致富奔康的“金窝窝”。村里不仅有了种猪养殖场及近1000亩蚕桑、200余亩猕猴桃等产业,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户户通电通水,入户路修到家门口,产业路通到田间地头。
  提起陈泗村几年来的变化,杨勇感触颇多,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自身所发生的转变。以前杨勇去村里,村民大多是围着他反映问题和困难;现在去村里,大家都会热情地端出花生、茶水,和他一起坐在院坝里拉拉家常,说说近况,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谢。“这说明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杨勇说道。
  5年来,为了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杨勇舍小家顾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对他来说,“家”就是单位,铺盖放在办公室,累了就在办公室休息,对于家人他有着深深的愧疚。“好在妻子很支持我的工作,孩子也渐渐长大懂事了。”杨勇说道。
  如今,珙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已经两年了,杨勇每天依然很忙,忙着走村入户掌握实时情况,忙着发展产业帮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他告诉记者,“脱了贫,更要加油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 漆世平

编辑:李尚维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