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中国文明乡风建设|90后新农人张学智:返乡刨土种杏带领乡亲致富
2025-10-29 11:3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张学智作为农村青年人才代表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受访者供图
四川文明网讯(朱乔明)“这些年,政府给了我很多支持,免费的职业培训、学历提升机会,让我从一个农业‘门外汉’,变成了能带着大家干的‘新农人’。”10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法人代表张学智作为农村青年人才代表,在陕西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他的话语里有感恩,有激动,也有期待:“真正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用真心换真心、用实干换实效的共同奔赴。未来我想让杏花村的杏走出四川,也让更多人知道,乡村里藏着大机遇,年轻人回来,能大有可为。”
这位年轻的农场主,用7年时间让家乡的老杏园重焕生机,不仅破解了产业困局,更成为青白江区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在位于龙泉山森林公园脚下的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社区,人们常常可见张学智在村民们的果园里查看杏树长势的身影。每到一年一度的修枝季,张学智都会提着蘸了漆的笔在村里的果园转一转——村民们谁家的杏树该修枝了,修到什么位置合适,张学智心里有数,下笔有痕。村民们说:“阿智定的位置,按照这个修剪准没错,来年杏树的长势会更好!”
这份信任,是张学智用7年时间“种”出来的。而在2018年他刚回村时,村民们看他的眼神里满是不解和质疑,“那会大家都说我放着年收入几十万的网吧不做,回来刨土种杏,简直是‘不务正业’。”提起当年,张学智的笑里有着一份韧劲,他说:“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不仅能把杏种好,还能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张学智在果园查看杏树长势。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1994年的张学智,回村之前在镇上开了两家网吧,2018年时年收入已达几十万,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可家乡的杏产业,却在那时一步步走向衰退。
“2016年到2018年,极端天气连着来,要么高温烤裂果子,要么暴雨泡烂杏园,加上大家盲目扩种、不选果、早采,口碑越来越差,果子卖不上价。”因盛产“福洪杏”闻名的福洪镇杏花社区,一度面临困境。看着一筐筐饱满的杏只卖几块钱一斤,有的甚至烂在地里,张学智说:“那时候就想,我得回来,不能让村里的老果园就这么荒了。”
这个决定,起初遭到全家反对。“父母说我“傻”,放着已理顺了的生意不做,要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爷爷跟我说‘农业人太苦了,你想帮大伙儿,换个方式也行’,可我知道,要救杏产业,就得扎进地里。”张学智告诉记者。
下了决心的张学智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花了一年时间“充电”。他不仅积极参加区农业农村局的培训,还虚心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系统学习农业知识,为返乡创业夯实了基础。然而回村后,张学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找地”,村民们怕他坚持不下去,没人愿意把地租给他。正当他发愁时,一家企业向他伸出援手,主动找到他表示,山上有30亩老果园需要懂农业、爱农业的人经营,而且可以等赚钱了再考虑分成:“你就安安心心地去做。”

张学智在地头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张学智一头扎进了果园里。“要让老树多结果,就得先‘做手术’。”通过对老树修剪、摘心、桥接等一系列操作,张学智成功将原来六七米高的老树科学矮化到3米,杏子产量则从原来的每亩几百斤提升到2400多斤,品质也更加优良。
解决了产量问题,张学智又盯上了品种。传统的海棠红杏“大小年”现象严重,今年丰收明年就减产。张学智花了5年时间,和专家一起选育出新品种“M红杏”,不仅杏果口感甜、耐储存,还解决了“大小年”问题,单颗就能卖7-8元。品种培育成功后,他把“M红杏”的苗木种在村口的路边,还特意降低了围栏的高度,他告诉记者:“村民想嫁接,随时能剪几根枝条,不用跟我打招呼。好品种要大家一起种,才能让我们这里的杏更出名。”
看到张学智的老果园亩产翻番,曾经质疑的村民开始主动请教。“最开始是几户胆大的,让我帮他们的果树画修剪线,后来人越来越多。”张学智说。如今,杏花社区75%-80%的果农都采用了张学智推广的矮化改良等技术,亩均增收4000到8000元。为了让大家能学会新技术把果树种好,他还开展免费培训,手把手教剪枝、施肥、防病,技术辐射甚至延伸到凉山州昭觉县、普格县等地。
“自己成功不是成功,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才有意义。”截至目前,张学智已成功带动成都周边及四川欠发达地区600余户农户从事农业种植。阿智农场也成了成都首家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四川省农科院首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2024年还入选全国家庭农场主典型案例,是四川唯一入选的案例。
眼下,除了守住村里的果园产业,张学智正忙着和合伙人筹建青年孵化中心,想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打造一个集创业指导、技术培训、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平台。作为四川省家庭农场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新型经营主体省级辅导员、成都市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团专家,他还常去新都、金堂、阿坝、凉山、甘孜等地分享经验,帮当地农户引进新品种、改进技术,他说:“乡村全面振兴缺人才,我想让更多年轻人回乡投身建设时,少走弯路,早见成效。”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