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中国文明乡风建设|羌绣非遗传承人陈云珍:一针一线,织就羌乡幸福文明画卷
2025-10-29 11:3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讯(李林晅)“羌族没有文字,羌绣是我们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10月29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作为乡土文化能人代表,参加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作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省级羌绣传承人,陈云珍利用羌绣文化传承,引导羌区群众灵活就业,弘扬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自信,创作的羌绣作品《初心》不仅在人民大会堂展出,更被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永久收藏。大会前夕,记者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羌绣非遗工坊见到这位羌绣匠人。

陈云珍刺绣。受访者供图
手持银针,指尖轻点,在非遗工坊里,栩栩如生的羊角花在陈云珍的巧手下勾勒。“完成一件羌绣作品,往往要耗费数天甚至更长时间。”陈云珍边调整绣线的角度边说,“光是前期准备就要花费很多心思,比如说图案要保留羌族传统纹样的神韵,还要符合现代审美,颜色搭配也要反复琢磨,要鲜艳明快,还要和谐自然。”

陈云珍刺绣。受访者供图
陈云珍的家乡是北川羌族文化的核心区。作为古老的西羌后裔,她从小枕的是羌绣枕帕,穿的是羌绣衣裳,浸润在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后来,在擅长羌绣的外婆、妈妈的熏陶和指导下,陈云珍迅速成长为能绘、能画、能剪、能裁、能织、能绣的全能型羌绣能手。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外地游客看中陈云珍身上自制的羌绣围裙,执意要买下来。“一件围裙卖了680块钱,真没想到这门手艺还能换来收入,也没想到竟然有外地游客喜欢羌绣。”陈云珍回忆道,那次经历在她心中种下了传承与发扬羌绣的种子。
2008年5月12日,陈云珍第一时间从汶川地震废墟中抢救出祖传绣样。“地震后,我得知全县掌握羌绣技艺的只有三百多人,并且年龄都比较大。”面对羌绣技艺青黄不接的现状,陈云珍意识到羌绣传承迫在眉睫。
灾后,北川开展羌绣帮扶计划。陈云珍借此契机,将技艺传承与帮扶灾区妇女、残疾人就业相结合,创办了北川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她深入村镇提供免费培训,并从基础针法入手,为学员制定详细教学计划,成功培养了一大批绣娘。

陈云珍和姐妹们一起刺绣。受访者供图
陈云珍和绣娘们探讨针法。受访者供图
在陈云珍的工位旁,绣娘宋琴正俯身于绣架前,专注地绣制一幅双面绣屏风。宋琴曾因地震失去双腿,5年前来到羌绣工坊后,在陈云珍手把手的教导下,如今已成长为工坊里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了。”宋琴笑着说,“靠着这门手艺,大多数时候每月能稳定增收2000多元。”
陈云珍指导绣娘。受访者供图
当绣娘们以一针一线撑起一个个小家的时候,羌绣这门传统技艺,也在绣娘们的努力下,顺应市场,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陈云珍推动羌绣与现代艺术融合,带领团队与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围绕文明乡风主题,将羌绣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作,在耳环、项链、箱包等潮流单品中融入羌族羊角花、碉楼等传统元素。其中,“羌韵”系列金属饰品,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中成为爆款,单场销售额突破10万元。
2022年,她更进一步,与国内知名运动品牌联手,将羊角花图案绣上运动装,推出的限量版鞋服让羌绣所承载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璀璨绽放。
“我们一直在努力,让羌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陈云珍说。
在2025年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创意生活”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活动上,陈云珍入选“非遗联名IP共创项目”合作方,参与开发“非遗+邮”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及衍生品。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