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培育

榜样在身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马均:泥腿子教授的稻海人生

2025-11-06 14:40: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记者 王露)“我这个教授干的是耍泥巴种水稻的活路。”在“榜样在身边”2025四川先进典型事迹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让观众席上的同学们哄堂大笑,随即响起自发的掌声。有人被这份接地气的坦诚逗乐,更有人望着他鬓角的白发、眼中的亮泽,读懂了笑声背后38年扎根“天府粮仓”的守望。

  马均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农民家庭,闻着稻香长大的他,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情愫。1980年,马均高考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村里人都笑他:“这娃儿是红苕屎没拉完,好不容易考大学,还选个农业大学。”但马均不以为然,他觉得大学毕业能当个高级“回炉农民”不丢人。

  1987年马均留校任教,一脚踏入栽培学领域,却成了团队里的 “光杆司令”。那会儿栽培学是不受重视的“冷角落”。科研经费说断就断,他只能硬着头皮赊账买化肥;为了摸清雅安稻田的情况,他骑着二手自行车跑遍田间地头,啃干馒头、喝井水都是常态。旁人劝他转行搞育种,更容易出成绩,他却认准了“良种配良法”的理,硬是在这条“冷板凳”上坐了15年。

38年光阴,马均裤腿上的泥巴从未淡去,心里“藏粮于技”的信念愈发坚定。受访者供图

  2002年,马均选择永丰村建立试验基地,迎接他的是村民们的质疑:“大学教授和学生,哪懂啥种水稻哦?”。种粮大户王元威更是直言:“稀植法?田里苗都看不见几根,还能高产?”

  马均没有急着辩解,而是带着团队租了三亩地,一门心思扑在试验上。盛夏的太阳烈得像火,稻田里的水被晒得发烫,脚踩进去都觉得灼人。他们用竹竿和塑料布搭的棚子成了临时休息处,中午躲在里面啃馒头,喝凉白开充饥,眯一会儿又接着下地。偏偏这时,马均患上突发性耳聋,医生告诫他:“要住院好好治疗。”可彼时正是水稻分蘖的关键期,稻苗一天一个样,稍微不注意,试验数据就不准了。马均躺不住,早上去医院扎针、输液,拔下针头又往田里赶。这股“不要命”的劲头,全被王元威看在眼里,他感动地说:“马教授,你的命不比稻苗金贵啊?”

  秋收那天,永丰村的晒坝里挤满看热闹的村民。”王元威亲自过秤,先称了自己用老法子种的稻子:“亩产580公斤!”,接着称试验田的稻子:“亩产720公斤!”话音刚落,人群炸了锅:“比老法子多收了140公斤!”王元威抓着马均的手使劲摇:“马教授,我服了!你这技术,真行!”

38年光阴,马均裤腿上的泥巴从未淡去,心里“藏粮于技”的信念愈发坚定。受访者供图

  从那以后,永丰村的田埂上多了群学技术的农民。马均掏出手机,翻开通讯录给记者看,里面存着近千个农户的电话。“不论何时,接到他们的来电,我都很高兴,因为只有大家懂得了技术,我们的工作才没白做。”马均说。

  “实验室里长不出好稻穗,必须把脚板镶满田坎。” 这是马均常挂在嘴边的话。30多年来,马均培养了26个博士、70多个硕士。在基地培训了6000多位农民,培育了230多个种粮大户。有一次马均去宜宾指导,一个70多岁的大爷紧紧拉着他的手说:“今年我家足足多收了两亩地的粮。”马均的手被握得钻心痛,可他心里却比蜜甜。

马均与种粮人一起聊稻子。受访者供图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永丰村考察,马均在向总书记汇报时底气十足:“实现藏粮于技,我们有信心!”这份底气源自实打实的成绩: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让种子用量减40%,超高产田亩产达 969公斤。

  如今,马均每周要去三次基地。他常常与种粮人一起坐在田埂上,晒太阳,聊稻子。在他看来,他们之间早已不是“教授和农民”的关系,而是一起守着稻田的“老伙计”。望着翻滚的稻浪,看着农民们丰收时脸上的笑容,马均说:“把根扎在地里,把心放在粮上,中国人的饭碗就一定能端得牢。”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