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样在身边|全国道德模范郭汉中:38年匠心守护,让三星堆文物“开口说话”
2025-11-06 14:4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记者 罗园)“我们这双手,对待的是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今天的手艺,要对得起祖先的遗产,更要对得起子孙后代!”11月6日上午,“榜样在身边”2025四川先进典型事迹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结束后,全国道德模范、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告诉记者,大家的分享都很精彩,作为巡讲团成员,他将参与后续巡讲活动,把榜样故事继续传递下去。
从趴在三星堆祭祀坑旁看文物发掘的农村娃到业内著名的文物修复大师,郭汉中用38年让6000余件文物重获新生,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郭汉中为一个汉代青铜器”诊断“。(罗园 摄)
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1984年,郭汉中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正在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的考古人员。彼时年仅16岁的他出于好奇,成了考古队的“小跟班”,递铲子、拿刷子的琐碎中,他渐渐读懂了文物修复的魅力。“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凭着这份热忱,初中毕业的他主动拜师,从零开始学习认残片、找碴口,一脚踏入文物修复行当便再也没离开。
但文物修复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简单。面对历史、化学、美术等专业知识,郭汉中给自己立下“自学、自练、自悟、自省”的规矩,三十余年如一日苦读积累。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后,他与师父杨晓邬“窝”在二十平方米的小屋,挑战三米高的青铜神树修复——两千多片碎块,需按大小、色泽逐一比对,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那六年,每天蹲在地上拼图焊接,眼里只有铜片。”郭汉中回忆,当神树终于“站立”,幽暗光芒中,他体会到超越喜悦的厚重。
这份厚重也化作了创新的动力。三星堆祭祀坑里的象牙在地下埋了几千年,面对酥饼般糟朽的象牙,传统方法束手无策,郭汉中苦思冥想发明“蜡模固型法”,用高分子“绷带”固定文物,成功提取上百根象牙,成为考古界创举。修复缺损纹饰的青铜器时,他重拾传统雕刻技艺,手工复刻的纹饰几可乱真。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要敢打破常规。”
如今,郭汉中培养出18名技术骨干,总结的“郭氏六步工作法”在汶川地震后派上大用场,仅用28天便修复好需三月工期的青铜尊,助3000余件震损文物重获新生。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期间,他带队复刻的青铜神树获日本专家盛赞,让中华文明魅力远播。
郭汉中指导徒弟王荔修复一只清代的陶瓷碗。(罗园 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就是架桥人。”郭汉中至今记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时的场景,那句嘱托也成了他坚守的初心。
“我们要让这些几千年来一直沉默的文物,能够‘开口说话’,讲它们自己的故事,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故事,把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一代一代传下去。”而郭汉中正是用双手践行着这份使命:从青铜纵目面具到戴金面罩人头像,经他手修复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漂洋过海,在二十多个国家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厅,郭汉中总会提前来到工作室,穿上工作服,拿起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38年,他的双手磨出了厚茧,眼角添了皱纹,但当指尖触碰到文物的那一刻,眼神依旧像当年那个少年般炽热。“我要做一辈子文物的‘守护者’,让历史尘埃下的瑰宝持续闪耀。”郭汉中坚定地说。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