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大国:一句家训记终身 八旬篾匠七十年编竹一辈子编心
2025-11-18 14:45: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封大国,男,汉族,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河湾村村民。自14岁接过父亲手中的篾刀,一句“把老手艺做扎实、传下去”的承诺,他用70余载光阴践行至今。他以竹为媒、以心为尺,坚守“不偷工、不减料、不欺客”的铁规矩,把诚实守信刻进每一根竹篾,让传统竹编技艺在时光里沉淀出诚信光芒。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带“封记”落款,承诺“凡出我手、终身保修”,用一生诠释了手艺人“以诚立身、以信传艺”的本分。
接过篾刀承家训 一句承诺记终身
封大国出身竹编世家,父亲的篾匠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小时候,他总蹲在父亲身边,看竹篾在父亲手中翻飞成结实耐用的竹篮、竹筐、竹席,心里早已埋下学艺的种子。
14岁那年,他正式拜父亲为师,可第一课学的不是破篾技法,而是做人的规矩。父亲把磨得发亮的篾刀递给他,郑重立下“三不”家训:不短尺、不缺料、不欺人。初学破篾,要求厚薄均匀、宽窄一致,稍有偏差就影响成品牢固度。竹篾锋利如刀,他手上划得满是伤口,血珠滴在青黄竹片上,却从没偷过懒——别人一天破百根竹求速度,他宁肯多花一倍时间,也要让每根篾都透光见影,弯折不断。
有次邻居急着用竹筐挑粮,催他赶工,他却摇头:“宁愿晚一天交货,也不能让你用两次就散架。”当晚,他挑灯夜作,把每个接口都多缠三道篾,手指磨得通红也不在意。父亲临终前,紧紧攥着他的手嘱咐:“篾匠的本分,就是编的东西要经得住用、对得起人,这手艺不能在你手里变了味。”这句话,成了他刻在心底一辈子不曾忘却的承诺。
守艺不掺半点假 竹器耐用传口碑
“编东西和做人一样,偷工减料就是欺人,也欺了自己的良心。”这是封大国常挂在嘴边的话。七十多年来,他编的竹篮、竹筐,村里老人说“能从婆婆用到孙辈”;织的竹席,夏天躺上去不黏身、不硌人,用十年都不起毛边。
20世纪七80年代,竹编是农家必备品,封大国的手艺成了“香饽饽”,订单排到半年后。但他从不变相涨价,也不因为忙就降低标准。有一年秋收前,几十户村民来订竹筐,有人愿意多付钱让他“优先编”,他却坚持按顺序排工期:“大家都等着收粮食,我不能因为多赚几个钱误了农时。”
后来塑料制品兴起,轻便便宜的塑料器具挤占竹编市场,不少篾匠纷纷转行。有人劝他:“现在买竹编的人少,随便编编应付就行。”他却倔得很:“就算只剩一个人要,我也得编得和以前一样好!”曾有个年轻人来买竹篮,嫌比塑料篮贵,嘟囔着不划算。封大国不急不恼,把竹篮递过去:“你摸摸这篾,看看这接口,用坏了随时来找我,我给你修到不能用为止。”三年后,年轻人真的提着散了边的竹篮找上门,封大国二话不说拆开重编,完工后分文不收,只笑着说:“我说过的话,算数。”
行情起落守初心 实在经营留主顾
七十多年来,物价涨了又涨,封大国的竹器价格始终亲民。有人劝他涨价,他总说:“都是乡里乡亲,赚的是手艺钱,更是良心钱,涨价心里过意不去。”哪怕竹料、工时成本翻倍,他也从没动过提价的念头,更没做过以次充好的事。
有老主顾打趣说:“封师傅的竹编是‘亏本买卖’,别人卖塑料篮赚快钱,他编竹篮费功夫还卖不上价。”封大国却不这么认为:“做生意不能只算经济账,得算良心账。大家愿意找我编竹器,是信得过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如今88岁的他,每天还会坐在院子里支起竹凳编竹器,阳光洒在银白色的头发上,竹香伴着沙沙的篾刀声,成了村里最动人的风景。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还忙活啥,他指着墙上父亲的照片说:“答应过老人要守住本分,就得做到底。编竹篾骗不了人,人的心更不能骗。”
传艺先传诚信德 匠心薪火代代传
“学艺先学德,编品先做人。用料要真、做工要实,不能糊弄买主,更不能糊弄自己。”这是封大国收徒的铁规矩。这些年,他带过几个徒弟,教手艺前先教“诚信”:要求徒弟先练三个月破篾,哪怕编一个简单的竹簸箕,也要检查三遍接口是否牢固。
有个徒弟为了快点出师,编竹筐时偷减了两道暗篾工序,被他发现后,当场把没编完的竹筐拆得粉碎,严肃地说:“这不是筐散了,是你的心散了。这筐子要是卖出去,别人骂的不是你,是我没教好。手艺能学,但本分丢了,再巧的手艺也没用。”徒弟红着脸认错,从此再也不敢偷工减料。
如今,封大国虽年事已高,仍坚持把竹编技艺教给村里的年轻人。他把自己七十余年的手艺心得总结成“选竹要直、破篾要匀、编织要实”的口诀,写在纸条上贴在墙上,手把手带着年轻人练习。“我守了一辈子承诺,就是想让这门手艺带着‘实在’二字传下去,让人家一看到竹编,就想起‘靠谱’二字。”
从青涩少年到耄耋老人,封大国用七十载坚守证明:真正的匠心,是对承诺的不离不弃,是对本分的始终如一。他编织的不只是结实耐用的竹器,更是一张手艺人用一生书写的“诚信”答卷。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